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让"希望"飞翔:黑大爱心社成长纪实
2008-05-04 16:24:26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4日讯 题:让“希望”飞翔——黑大“爱心社”成长纪实

   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爱心社”为贫困小学生开展募捐书籍活动

  爱心成就梦想,“希望”照亮人生。在黑龙江大学,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曾是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在社会的资助下走进了大学校园,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如今,他们将爱心传递,本着“受助、自助、助人”的宗旨,去帮助新的贫困学生完成求学梦。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黑龙江大学“爱心社”。

  心系农民工子女受助生成立“爱心社”

  黑龙江大学“爱心社”,这是一个由希望工程受助贫困生组成,以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困难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群体。“爱心社”成立两年多来,深入哈尔滨低收入家庭调研800余次,帮助中途辍学困难家庭子女重返校园几十人次,并始终坚持为贫困农民工家庭孩子补习功课。

  “我是希望助学工程的受益者。我是幸运的,但还有一些小学生或同龄人因为贫困而失去求学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学会感恩,让我们的人生更快乐。我们这些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希望能将这种爱心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读书的梦想。”谈起社团成立的初衷,“爱心社”发起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学生许龙桃作了这样的表述。

“爱心社”同学为小学生做课堂辅导
“爱心社”组织带领小学生们开展课外活动

  时间追溯到2005年,10月的一天,许龙桃在市场买东西的时候,摊主的孩子正在做作业。通过交流得知,孩子所在的跃进小学校,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特别大。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疏于照顾,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家庭生活困难影响,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那时,他就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解决一些他们的实际问题呢?

  回校后,许龙桃倡导身边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生伙伴成立了希望工程“爱心社”。为了准确把握这些农民工子女的需求,他们制作了《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调查表》,分成几组,对南岗区跃进小学、国庆小学、华山小学等几所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小学开展问卷调查。

  “爱心社”的同学们经过800余人(次)对贫困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占87%,孤儿占41%;家庭月收入在1000以下的占67%,家庭有万元以上债务的占88%;接受过社会帮助的占13%,有补课意愿的高达99%。

  看着一组组的数据,许龙桃和他的伙伴们深深地为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而担忧。大家聚在一起献计献策,决定“爱心社”成员与贫困农民工子女结成爱心对子,在解决这些贫困学生的学习困难时,相互树立起“自助为本、受助为励、助人为乐”的价值观。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他们就走进这些孩子的家中,为他们义务辅导功课。

  “很多农民工子女与我们当年的命运相仿,怎么样才能尽我们所能地帮助他们?”许龙桃说,“我们没有钱,不能帮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扰。但是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爱心播洒社会 让“希望”一起飞翔

  真诚感恩社会、真心回报社会。

  “爱心社”成立之初,同学们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补习功课的同时,还与黑龙江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遏制艾滋——为艾滋病儿童献爱心”、“同在蓝天下——为哈尔滨市孤困儿童捐款捐物”等一系列活动。初见成效的同时,“爱心社”始为人知。

  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日常辅导、补习功课的帮助外,“爱心社”还将爱心播洒到更广阔的空间。

  2006年5月,“爱心社”向社会发出“共度美好五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议,号召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2006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爱心社”自觉参与其中,开展中央大街圆梦行动一日捐活动。为腾格尔哈尔滨公益演唱会担任志愿服务人员,借助社会力量为贫困学生募集救助资金,等等。“爱心社”在回报社会的同时,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爱心团体中。

“爱心社”的同学组织小学生参观大学校园

  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张淑霞参加爱心社后,与南岗区跃进小学的一年一班结成了对子。几次考试后,发现有几名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始终不好,她就逐家家访。在学生小光家,她看到废旧矿泉水瓶堆了半屋,屋内简陋不堪,连一张能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小光告诉她,父母每天靠捡废品生活,晚上回来很晚,洗衣服做饭都得自己做。得知这种情况后,张淑霞就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光家帮做家务,每周末都要把小光学过的所有功课辅导一遍。一学期后,小光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暑假到了,张淑霞没有回家乡,而是天天扎到小学校,组织小学生到科技馆学习科技知识、到松花江边游玩、到大学校园参观,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热情,在他们的日记和作文中,张淑霞成了“最可爱的人”。

  爱无声,情永驻。在一次走访中,许龙桃与流浪儿赵云结识,当时小赵云正在垃圾堆旁捡空瓶子,穿的破旧不堪。交谈后,许龙桃得知,爸爸领着赵云以乞讨为生。由于家中生活困难,13岁的他读到小学一年级,就再也没有机会走进学校的大门了。了解到情况后,许龙桃立刻和赵云的爸爸取得联系,为赵云买了新衣服后,领着他走进了跃进小学。在和学校的领导多次沟通后,校方许诺免费接收小赵云入学,直读三年级。在照顾小赵云的日常生活之余,“爱心社”成员主动承担起为赵云补课的任务。

  “星光行动”闪烁爱的光芒

  2007年2月,在前期进行深入调查和走访的基础上,“爱心社”组织开展了以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飞翔”的梦想为主要内容的“星光行动”,组织大学生们与贫困生“爱心结对”。业余时间为小学生补习功课,为农民工子女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带领贫困生参观大学校园触摸“大学梦想”,重大节日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带领小学生“触摸大学梦想”
“爱心社”的同学带领小学生们捡拾垃圾为城市“美容”

  “我们发起‘星光行动’,就是期望那些受过“希望之光”资助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爱心精神传承下去。”许龙桃说,“这种关注农民工后代的公益活动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

  “爱心社”的反哺举动感染了人们,感恩之情在城市传播开来。很快,“星光行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星光行动”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在省青基会和“爱心社”的倡议下,哈尔滨市7所高校的社团以及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其中,与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活动。51名农民工子女走进了黑大校园接受励志教育,大学生们还为每一名农民工子女建立了个性化成长档案;有近百名大学生以班为单位与农民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哈师大恒星学院3000多名在校学生3天捐款5630元,捐赠衣物807件,书籍、文具896件,还与呼兰区的建国小学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哈工大常青藤志愿者协会利用每周一、周四及周六上午的时间,以义务讲座、参观实物、手工制作等方式向小学生传授科普知识,同时还义务辅导功课、进行心理辅导。

  从一所小学一支团队到一所小学几支团队,从一所小学发展到数所小学,施助群体从大学生到中学生、从校园到社会,“星光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中得到实惠。跃进小学的老师说,“因为有‘爱心社’这样的社团帮助,很多贫困农民工子女避免了中途辍学。”

  “星光行动”在感染着在校大学生的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共鸣。

  “他们的爱心感染了我,我要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力量。”黑龙江大学学生罗艺并不是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她是在“爱心社”的感召下自愿参加“星光行动”的。

  王思佳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每次看到同学帮扶农民工子女回来后的兴奋劲,她都忍不住听他们讲帮扶故事。一次,王思佳听说农民工子女特别愿意照相,每人拥有一本相册是她们的梦想。她毫不犹豫地拿出生活费为孩子每人买了一本相册,还带孩子们到游乐杨,用相机照下了她们欢乐开怀的瞬间。

  出租车司机张师傅主动要求参加“星光行动”,帮助几名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一名不愿意留姓名的高中生请求志愿者们帮他找一个农民工子女结对,并捐献了自己的衣物和书籍。

  爱心传递,让“希望”一起飞翔。“爱心社”成立以来,在帮助很多农民工子女实现读书梦想的同时,“爱心社”的同学们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在许龙桃等“爱心社”成员的引领下,一些特困生自力更生、勤工俭学,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闫国忠和很多成员在校就开始了创业的梦想并小有成就。李茜、胡乃杰等因综合素质优秀,被推举保送了研究生;纪春萍、刘洋被选派出国学习......

  “虽然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因为毕业而离开,但是我们这些曾受社会关怀的人心中会永存感恩之心,将爱心传递下去。同时,会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爱心社’中,和需要得到帮助的孩子一起实现‘飞翔’的梦想”。谈及以后的发展,“爱心社”的同学们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