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市大米价格恢复去年同期水平 种田大户盼补贴
2008-05-05 06:15:1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5日讯

  “别看‘五一’(期间)天气不好,但我们的心情透亮多了。”

  5月4日,阿城区红星乡海东村稻农白占浩给记者打来电话,声音里充满喜悦。其一,连续几天的小雨让旱情大大缓解;其二,半个多月来,大米天天涨价,“五一”期间,普通大米每市斤价格1.4元,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每亩水田纯收入可以达到300元以上。

  大米价格恢复

  增加稻农生产信心

  大米价格逐渐恢复,让许多像白占浩一样的农民心情也多云转晴。

  年初以来,磷肥、钾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以50%至100%的幅度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也随之上升。与生产资料涨价相反,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却降到新低,哈市一般大米收购价长时间徘徊在每市斤1元左右,一般稻农已无利可图。

  粮价低、生资涨、资金紧、旱情重,种粮农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自3月开始,国家相继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一方面从铁路运输等环节促进粮食销售。至4月中旬,国家惠农政策以大米价格上涨的方式显现出来。

  白占浩说,他家种了200多亩水田,生产水稻近30万斤。由于大米价格过低,自去年10月至今年3月,他家的水稻几乎“没走一粒”。而在大米价格上涨的半个月里,他家就销售了七八万斤水稻。根据他自己的判断,大米价格还有上涨空间,库存的20来万斤水稻,还可以有更多的收入。

  但能像白占浩这样“能挺”且能承受风险的农民毕竟是少数。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种田大户苍庆波,租种了近千亩水田,由于资金周转不开,他被迫“低价出售水稻”,七八十万斤水稻几乎没挣着钱。

  有专家指出,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而调动种粮积极性,已不单是粮食生产问题,而事关国家安全大局。保证粮食供应不出大问题,其前提是保证种粮农民收入不倒退,让农民种粮有账可算甚至是收入稳步增长,国家必须根据新形势出台更加健全有力的涉农政策。

  补贴资金流失

  降低种田大户收入

  由于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农民种粮成本,因此,国家从保护农民收入的角度,加大了农资补贴力度。

  而记者在阿城区红星乡及阿什河街道采访时发现,这一惠农政策,却在土地流转中因补贴方式而流失,种田大户的收入大大减少。

  白占浩说,他目前耕种的水田全部是“买”(租)的,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多种补贴中他只享受了“良种”一亩地15元这一项,大概只占补贴款的1/4,一年光补贴款就损失了1万元左右。今年每亩地因生产资料上涨而增加的四五十元成本,只能自己消化。

  苍庆波说,他所在的城建村有40多户种田大户,耕地总面积达5000多亩,耕地最少也相当于白占浩的规模,除去每户四五亩的水田面积,其余耕地也都是租种的,也是只享受种子补贴一项优惠。

  从2004年国家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开始,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直“按户按折”发放,而不管这户农民是否将耕地流转出去,都在享受种粮补贴。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增加,耕地实现大量流转,就出现白占浩、苍庆波等大量的种田大户。由于最初的补贴量较小而种粮收入较高,种田大户们没太在意补贴款。近年来,农资价格步步升高,国家补贴力度也逐渐加大,国家补贴款在农民眼中变成了“大钱”,尤其在去年粮食价格阶段性低迷的情况下,补贴款甚至决定了盈亏。

  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实现种粮补贴的初衷,就是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促进粮食生产。从目前的情况看,确有补贴款没有真正落实在粮食生产上,从土地流转环节流失了,需要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比如加大对土地耕翻及水利建设的补贴力度,让国家及各级政府的补贴直补到耕地里。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