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照相业的“千机变”
2008-05-06 13:54:1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彩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近年来,照片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瞧,用照片制作的个性台历,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苏强摄

  东北网5月6日讯 在真美照相馆,那台老式照相机,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产机,有庞大的木制机壳,像魔术师变戏法的大箱子,下面还安装了四脚轮子。拍照时摄影师要钻到蒙着的红色或黑色的布里面,然后手里攥着拳头大的“气球”,“吱吱”地捏着,对着镜头前的人喊“预备——”。

  照相馆里的这个镜头,恐怕是四十岁以上年龄的中国人的经典记忆。陈凤春还记得,最早照相馆用的还都是从德国、日本进口的,后来才有了国产的座机。在黑白胶卷出现后,人们使用的也多是120单反机,就是拍摄时要从上往下看镜头取景的那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135机出现了,很多人开始背着相机走出户外,只是那时胶卷比较贵,柯达、富士等名牌胶卷人们耳熟能详。但那时拍摄者还限于一些较专业的人士,很多人曾把会使用照相机当作很有技术的一门学问。陈凤春说,那时候外出照相,必须要找一个会摄影的,相机在人们心目中是很金贵的东西,一般人都不敢碰。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用相机中开始出现“傻瓜”一族。之所以叫“傻瓜”,就因为没学过摄影的人也一样拍摄,只要按一下快门,连焦距都不用调,都是自动的,而且价廉物美,这使很多家庭迅速“普及”了傻瓜相机。此时,相机再也不是什么神秘之物了,它成了中国很多普通家庭日常娱乐休闲必备的工具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照相业的巨变非常迅速。老摄影师回忆,随着彩色扩印设备的引进和普及,很快掀起了新一轮的照相热潮。那时照相馆的拍摄业务不多,但冲扩胶卷的业务量却相当大,也因此,个体户开办的彩扩社遍地开花。冲洗胶卷,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照相业面临的一次重大变革。电脑技术开始应用于修改照片上。这方面,年轻的摄影师陈旭记忆很深。1996年,18岁的他刚跨进这一行,正学着使用135单反双镜头拍照呢,就看到有人开始使用电脑修改照片了。那时这可是十分高级的技术,因为拥有电脑的并不多。可是没几年工夫,这项技术就迅速普及开来,照相业广泛使用电脑处理照片。很快,一种明星类艺术照甚嚣尘上。爱美的人纷纷涌入照相馆,以明星式样化妆、可供选择的各种服饰装扮自己。

  进入新千年后,数码照相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所有与照相有关的行业。家庭里迅速淘汰了各种档次的“傻瓜”相机,销售胶卷的商店柜台很快缩减。而随着家庭电脑的广泛普及,人们把数码相机中的巨大存储,随时装进电脑里,冲扩照片的人越来越少……而照相业也在这种技术更新的步履中,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