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讯(周力 记者顾硕) 2007年,大兴安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国有林区中探索营林生产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这是大兴安岭营林管理机制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大兴安岭营林工程化管理框架和市场主体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行,大兴安岭营林工程化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大兴安岭在营林工程化管理改革中,克服了无经验可资借鉴、无规章可供遵循等实际困难,先后制定了营林工程化管理有关办法、标准和程序,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组建专家咨询公司、招投标中介公司、监理公司和营林专业队伍等问题。通过一年多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全区营林工程化管理框架已经建立,组建了85家各类市场主体,请国家林业局为我区培训了180余名营林监理人员。去年有22个营林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投标,落实了项目法人和监理。8个重点营林工程项目,就节省直接营林生产费233.45万元,降低工程费7.72%,营林工程化管理在提高营林资金使用效率和营林生产质量方面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为实现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按照营林“十一五”发展规划,大兴安岭全面启动了十八站、韩家园、松岭和新林火烧区植被恢复工程,安排了部分火烧迹地清理和恢复任务。为保证高质量完成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工作,去年6906.9公顷生产任务,全部按工程化的要求,打破地域界限,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招标,有66家国有、集体、个体营林公司参加投标,34家中标,招标结束后,对中标单位进行了技术培训。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