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医大一院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援纪实
2008-05-23 16:49:5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刘滨竹 许延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3日讯 17日12时50分,哈医大一院接到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要求医院选派ICU和肾内科医生各4名,疾病控制人员1名,赶赴四川参加紧急救援;18日19时,承受巨大伤员救治压力的四川华西医院给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打来求援电话,希望能够支援3名ICU医生;19日14时30分,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亲自率领21人的医疗队登上了飞往成都的航班……截至发稿前,哈医大一院共有49名医护人员分四批赶赴抗震救灾一线,是我省派出医疗队最多的一家医院。队员们抛下年迈的双亲、襁褓中的婴儿、新婚的爱人,驰援灾区,参与到这场挑战生命极限的生死大营救。

  “帐篷诊室”开出首张处方

  经过10个小时的奔波,17日23时30分,哈医大一院首批医疗队的9名医护人员抵达成都双流机场。他们没有停留,马上乘车奔赴什邡市。路况很差,有的路面是被地震震裂后刚刚被修好。

  狂风大作,大雨倾盆。18日1时08分,队员在昏昏欲睡中,不知不觉地经历了到达灾区后的第一次余震。队员们后来才知道震级达到6.0级。

  18日0时30分,医生们日夜兼程到达什邡市第一人民医院,距离汶川震区只有50公里。在大马路上,天天摆弄手术刀的医生们笨手笨脚地动手搭起了帐篷,地上铺几块砖,再垫上木板。

  满头大汗的队员们刚想喘口气,这时,一位患者走进帐篷,泌尿内科医生邸波平生第一次在“帐篷诊室”中为患者看起了病,并开出了到达灾区的第一张处方。

  “我经历过抗震救灾,我先上!”

  穆丽焕是在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人,她虽已年过半百却一点也不服老,一来伤员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与其他队员相比,她的经历很特殊。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她就曾以医疗队员的身份赶赴灾区,参与营救。30多年过去了,当听说四川又发生地震时,她又是一马当先,再一次成为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一员。

  19日9时,一辆救护车拉着警报飞驰而来。“有伤员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话音刚落,穆丽焕老师又冲出了帐篷。

  余震中度过不眠之夜

  队员们除了要抢救伤员,还要负责指导防疫工作。19日,医疗队接到去什邡市人民医院第一分院指导防疫工作的命令,那里距离灾区很近。一路上,队员们眼见之处都是倒塌的房子和围墙,阵阵出殡的唢呐声从远处传来,让队员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

  在地面不停地晃动和不时掉下的砖石中,队员们冒着余震带来的危险,到达医院后,为医院设计出三套紧急防疫方案。

  在灾区余震不断,从胆战心惊到习以为常,队员们心情起伏不定。尤其到了晚上,队员们根本睡不踏实,每晚都是不眠之夜。

  “妈妈,别丢下我!”

  地震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灾民被援救出来,医护人员急度缺乏。

  20日12时45分,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的电话响起:“护理人员紧缺,急需增援。”这是来自四川成都华西医院的紧急求助电话,目前该医院聚集了众多来自灾区的急重症患者。

  13时,正在ICU病房中查房的护士王慧突然接到通知:到医院办公楼集合去成都。来不及换下隔离服,她套上一件白服一溜儿小跑奔向办公楼。

  13时30分,接到通知的21名护士全部集合到位,由于事发突然,有的身穿白服,有的身穿便装,大家都是一脸焦急。刚下夜班的张红霞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家中赶到医院。就在她准备登上汽车时,见到了随后赶来的丈夫和女儿,女儿拉着她的衣角,哭着说:“妈妈,别丢下我,能不能不去。”张红霞推开女儿,内疚地望了丈夫一眼,转身上了汽车。

  回国医生转机赴灾区

  “我们21日凌晨到达成都华西医院后,前一批赶来的十几名医生已经各自的岗位上持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哈医大一院王永晨副院长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说,三名ICU病房医生,从20日中午全都进入华西医院ICU中的隔离区,一直都没有出来。

  援救队员中还有一名“编外”队员:ICU病房主任赵鸣雁。20日刚刚从加拿大学习回国,准备在北京转机回哈尔滨。她听说了四川灾情,就临时换乘飞往成都的飞机。来不及和同事们说句话,21日一大早,赵鸣雁换上了隔离服就进入了ICU病房中,至今仍在ICU病房隔离区中照顾重度感染的病人。

  22日18时,为了了解前方救援的新情况,记者依次拨打了几名医生的手机。“我正在抢救病人,一会说吧”电话那端中传来这样的答复,医生们还在忙碌着……

  22日,医大一院全体党员一次为灾区捐款50余万元。全院职工累积捐款已达130余万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