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6日讯 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市部分企业的职工及家属,根据国家战备的需要,告别父老乡亲,随企业迁往大西南搞建设。在那里,他们克服水土不服,人地生疏,思念家乡的痛苦,忘我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大半生。
如今,那里遭了大灾,如此情形,他们想到了家乡,而哈尔滨并未忘记他们,敞开了家乡人所特有的豪爽、善良、纯朴的胸怀,来迎接这些已离开40多年的家乡人。40年后再回乡,来自灾区的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家乡人的爱。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哈尔滨市不断接到地震灾区投亲靠友来哈的灾民及中小学校学生寄读,并得到妥善安置,受到社会的关爱。截至昨天,哈尔滨市已妥善安置了许多投亲靠友灾民和中小寄读学生,受到各区政府部门和市民的关爱,并免除了灾区孩子的一切学习费用。热心市民呼吁,为来哈灾民奉献一份爱心,为来哈中小学生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爱。
据南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佳介绍,该区目前已安置一批来哈投亲靠友灾民和来哈中小学寄读的学生,并都给予了妥善照顾和安排,该区领导指示,要尽一切力量,让来哈灾民和孩子在哈尔滨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好学习好,给予他们家庭更多的生活帮助。
道里区委书记石嘉兴表示,四川灾情发生后,道里区各界人士向灾区捐款捐物达到了500余万元。近期,许多灾民到哈市投亲,他们一定将爱心接力棒传递好,紧急调动民政、教育、医疗、街道办事处等多家单位,确保投亲灾民在哈市的衣食住行,孩子有书读,患者有医看,让灾民时刻能感到亲人的温暖。
1 “老家人”给我一个新家
地震使房子倒了家毁了,老家哈尔滨人却给了灾区投亲来的田玉昆一个新家。19日早,当田玉昆8口人来到家住道里区安化街的哥哥田玉堂家时,大家得知灾区来了8口人投亲,附近的邻居们来了,他们送来了急用物品,一句句暖人的话语涌上心头;新阳街道办事处来了,送来了大米、豆油、挂面;道里区民政局领导得知灾区来人了,送来了棉被、衣物。22日下午,道里区委书记石嘉兴专程来到田玉堂家看望远道返乡的亲人们,并送来了1000元慰问金……
24日,哈尔滨国润家饰城董事长吴国良得知田玉昆从四川灾区投亲的消息后,立即派人购买了枕头、被褥、床单等送到田老汉的家里;曼哈顿商厦集团总裁冷东岩和员工选齐了居家过日子的菜刀、暖瓶、电饭锅、垃圾桶、凳子……满满一车的生活用品送到了田玉昆的家,田玉昆和家人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
2 “我不回去了,要在这里考大学!”
照片中打着胜利手势的小男孩叫刘彦伯,谁也不会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他与几天前发生的那场灾难联系在一起。
地震发生后,小彦伯在成都军区的军官爸爸一天都没有回来过,24小时带领战士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妈妈也加入到了当地志愿者团队,留下小彦伯没人照顾。
20日,8岁的小彦伯被妈妈送到机场后,只身乘机来到了哈市。刘彦伯的奶奶马晓军家住在道里区河源街,到达奶奶家第二天,马晓军便带着孙子来到了辖区河松小学。校长任兰英得知小彦伯来自灾区,立即决定无条件的接收入学,3年1班的课堂当天就多了一名新生。
马晓军的孙子从灾区来的消息引起了邻居的关注,大家纷纷来看望小彦伯,还带给他许多学习用具和玩具。小彦伯高兴地打电话告诉爸爸:“我不回去了,要在这里考大学!”
3为灾区学生组成帮扶小组
23日,家住道里区达江小区的杨大娘带着7岁的外孙子肖博来到了安阳小学,向李云亮校长讲述了肖博从四川灾区来哈投亲的经历。
据杨大娘讲,肖博是成都市升平街小学1年级学生,父母亲都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地震发生后,他家楼房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他们全家只能搬到帐篷里住,学校也因此停课。16日,肖博的爸爸报名当了震灾志愿者,他和妈妈就投奔到哈市姥姥家了。
杨大娘领着肖博到达安阳小学时,已经是周五的下午,李云亮校长听明情况后,立即表示对肖博减免一切学杂费,免费在学校食堂就餐,无偿配置齐一年级所有的教材及相关学习材料,提供所需的一切学习用具。地震虽未给肖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但地震仍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阴影,学校利用周一升旗仪式,用全校师生欢迎的方式来拉近与肖博的距离,1年5班还组成帮扶小组,让肖博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忘掉地震带给他的伤害。
4凌晨下飞机早上来上课
22日早8时许,南岗区虹桥小学5年3班教室里欢声笑语,学校的杨校长等校领导和班级同学正在召开一个特殊的“欢迎会”:欢迎灾区特殊的小客人,刚下飞机来该校班级上课的地震灾区四川绵阳实验小学的邓嘉豪同学,欢迎会上同学们给灾区同学送来书本、送来教材,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使刚下飞机就来上课的邓嘉豪感动万分。
22日邓嘉豪的妈妈领着孩子来到虹桥小学5年3班报到上课,没想到一到学校,校领导和班级的同学就以特殊的形式欢迎她们,令她全家感动。
5老师送来“炼钢”的书
23日,从地震灾区四川德阳来解放小学5年3班上学的刘宇航,不仅收到了学校、班级同学捐赠的书包、书本、教科书等教学文具,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校领导及老师勉励他要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学会坚强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回家乡重建家园。
13日早,刘宇航与哈尔滨打工的爸妈取得联系,并与姥姥乘飞机来到哈市。23日9时许,妈妈带着刘宇航找到解放小学杨校长想来校寄读,杨校长听说是灾区来的孩子,当即批准马上进班级上课,并免除了孩子的一切费用。当天12时许,刘宇航就坐在了5年3班正式上课,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为他送来了书本、教科书、文具等,刘宇航还收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
6 71岁老人潸然落泪
连日来,家住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的“老三线”71岁的陈玉芝辗转来到哈市投奔弟弟陈贤杰的消息传出后,受到了亲属及乡亲们的热情接待,老人在浓浓的乡情包围下老泪纵横。
陈玉芝的弟弟陈贤杰住在香坊区幸福乡东左村,在电视中得知四川省发生地震后,马上给姐姐家打电话,可一连三天都没有联系上姐姐及家人,当15日从外甥那里得知姐姐家除了房屋塌了,人没有受大伤后,执意让姐姐到哈市养伤避难。21日,陈玉芝拖着一双残腿乘飞机来到了哈市,从踏上故乡土地一刻,她便感觉到了家乡亲人们浓浓地爱。村民们听说灾区来“亲人”了,大包小裹拎着礼物赶来看望陈玉芝,看到她双脚肿胀,大家四处奔波为她求医问药,乡政府和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为陈玉芝送来了慰问金,一些去“三线”前认识的老乡还陪着她坐在炕上叙家常……
22日,哈市一些志愿者来到陈贤杰家,主动提出送陈玉芝老人到哈医大一院看脚伤,医务人员得知老人来自灾区,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将老人送到骨外科诊室,医生不仅为她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还免除了就诊费并提供了300元钱的药品。回到弟弟家后,志愿者还将准备的生活用品塞在了陈玉芝的手里。
支援三线建设
三线指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从1964年至1978年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工业重镇来到穷乡僻壤,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三大动力”派出“好人好马好刀枪”,在地处四川的“大三线”援建起了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东方汽轮机厂,仅哈汽轮机厂对口援建东方汽轮机厂的就有1260户,一大批哈尔滨人在德阳市、绵竹市汉旺镇安家落户。
目前,东汽有职工大约5000多人,加上家属,总人数约2万人。17日下午,绵竹市的灾情通报为,东方汽轮机厂的大部分建筑坍塌,几百名职工失踪。东方汽轮机厂的中学、技校损失严重,很多家庭已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