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5月26日讯 南丁格尔奖章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永志人道慈悲之真谛。
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总有一个修长身影在风灯的照射下,巡视在伤兵们的营区内……从那之后,南丁格尔就成了救死扶伤的代名词。
在四川抗震救灾这场生死之争的战斗中,哈医大二院的白衣天使们奔赴灾区,手术室里、病床前、转运伤员的路上,留下他们闪光的足迹。
当四川大地震噩耗传来,哈医大二院急诊科、肿瘤内科、ICU、脊柱外科等二十几个科室的500多人都上交请战书,准备随时到最危险、最艰苦的抗震救灾一线去!
妇科姚海燕、心内科李娟、泌外科罗娜、内分泌科李晨聪和郭雪英、普外二科胡诗佳以及消化内科李艳等7名护士都是四川籍,她们的请战书掷地有声:“我们是四川人,回家乡救伤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月17日14时,由肾内科、重症治疗病房和感染监控科医生组成的9人医疗小分队驰援灾区。
5月22日上午,由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组成的10人医疗小分队赶赴地震灾区。
5月23日上午,已经58岁的哈医大二院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李秋洁亲自挂帅,带领10位ICU护士奔赴华西医院增援。
不忍看到漂亮女孩截肢
抵达抗震救灾的前线后,让哈医大二院的医护人员们感触颇深:许多人被倒塌的建筑物强烈挤压,一般都是在48小时甚至是72小时之后才被救出,再加上下雨导致潮湿阴冷,伤者的伤口出现了坏死,肾脏严重衰竭。这样一来,只能截肢,否则根本无法保住性命。
虽然被救出来的人保住了性命,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失去肢体的残酷现实。哈医大二院副院长、ICU专家于凯江说,有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孩,长得非常漂亮,但她必须以失去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代价换回生命。在重症室,这名女孩无声地流着眼泪,在场的医务人员都掉泪了。“那段时间,我们的心情都特别沉重,谁也不愿意多说话,只想尽全力抢救患者,在保全他们性命的同时,更要争取保全他们的肢体。”
哈医大二院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支援江油市内医院的医疗救援,而且每天都得前往江油市下属的新兴乡、新春乡等5个乡镇巡回医疗。哈医大二院院长助理焦军东说,在一次巡诊过程中,江油市发生强烈余震,地震发生时帐篷里桌上的药瓶被震落,大家听到很大的轰鸣声,估计是山体滑坡。“由于受到地震影响,病人都搬到了公路上,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接受救治。很多手术都是在帐篷里做的。
交特殊党费给灾民买一床被
地震灾区不仅需要人,更需要钱和物。 5月13日,哈医大二院党政领导班子决定以党支部为单位为灾区人民捐款,当天就为灾区捐款22.8万元。
5月21日,哈医大二院职工以特殊党费和善款的形式再次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为126万元,特殊党费36万余元。一位内科医生说:“我是内科医生,这次没有机会上前线救援。希望交纳特殊党费可以为他们买一双鞋、购一床被。”
救治伤者求助远程会诊
虽然上前线的只有30人,但是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说,我们可以用最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将哈医大二院全院专家“送到”抗震救灾的前线救治伤员。
5月22日上午,哈医大二院组织专家汇聚在门诊三楼的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网,与救灾一线的医疗小分队工作人员一起,为伤员进行远程会诊。
四川江油市30岁的金平,在地震后双眼出现红肿。哈医达二院前方医疗队员跑遍了江油市,买回来了手提电脑、视频采集卡、摄像头和无线上网卡等等设备,与后方的哈医大二院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王巾教授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会诊。
随后接受远程视频会诊的6名外伤伤者都在江油市小溪坝镇,前方余震不断、小雨连绵,不稳定的视频信号没能阻隔前后方医疗专家的携手工作。哈医大二院骨外一科主任邵林教授、脑外科主任蒋传路教授、脑外科老专家杨立庄教授、胸外科副主任徐广全教授、内分泌科副主任孙予倩教授等5位重量级专家一同坐到了网络视频前,通过接收前方发来的病人X光片等病理资料,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郝天军说,由于在地震中的伤员大都是多个部位的损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像这样多个学科专家的会诊给前方治疗带来很大的帮助。“只要有需要,我们24小时随时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