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灌区内粮丰鱼肥“水上山”旱田“变脸”
2008-06-03 11:24:22 来源:东北网-农村报  作者:郑隋军 冯建维 蔡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村民从储水罐中取水

  东北网6月3日讯 建灌区、修堤坝、打机井、引水上山,一项项工程抗旱措施让黑龙江省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成为他们丰收的保障。在用好、管好这些水利设施的同时,黑龙江省农民还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工程抗旱措施,并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建个大灌区旱涝盐碱都不怕

  记者一行来到齐齐哈尔市江东灌区,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农民李井山老人对记者说:“灌区修好前,这里荒滩泡沼遍地,草苇丛生,而且洪涝盐碱灾害经常发生,农民收成没有保障,穷啊!现在好了,有水了,我们家的水稻去年丰收了,供孙子上大学没问题。”老李今年种了40亩水田,站在自家地头,看着绿油油的秧苗,他发自内心地笑了。

  据同行的齐齐哈尔市水务局的同志介绍,江东灌区从1997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到2007年末,累计完成投资132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00万元,地方匹配资金6826万元,完成总工程量493.1万立方米。完成桥、涵、闸等建筑物82座(处),干渠防渗工程28.5公里。江东灌区建设之初,区内90%以上区域在1994年前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只有3万亩水田,用水保证率低,亩产仅50公斤左右,灌区内粮食年产量只有200万公斤。自节水改造工程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后,10年建设,10年巨变。2007年,灌区内耕地面积已达到53.9万亩,粮食总产近1.5亿公斤,其中水田发展到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年产水稻6000万公斤。新增牧草灌溉面积2.8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0%提高到45%左右。

  扎龙湿地的有水面积在2000年已经缩小到100平方公里。利用翁海排干为扎龙湿地补水2.95亿立方米,湿地面积扩大到600多平方公里。繁荣了地方经济,仅鱼、苇两项,当地农民每年可增加纯收入540万元。

  随着工程标准的不断提高,区内农田和草原的灌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田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以上。2001年,齐齐哈尔市发生严重的春夏连旱,郊区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江东灌区水田亩产仍达到500公斤以上。

  将水引上山千亩“大田”变菜地

  “今年比往年都忙,要是以前,种完大田现在就没什么事了,现在就不行,我家还有8亩地蔬菜要种,虽然忙点、累点,但是忙的有劲头、有希望。”这是龙江县龙江镇龙东村村民张某的表白。

  龙东村的耕地大部分是高岗地,打井十分困难,水源匮乏,村民每年靠拉水春播,好年景每亩纯收入只有200~300元,赶上年景不好,甚至赔钱,老百姓对这部分耕地已失去信心。2006年,在龙江县水务部门的帮助下,龙东村建起了一处储水能力达200吨的“引水上山工程”,周边5000多亩耕地受益,2006、2007两年虽然受灾,但农民朋友们仍获得好收成。今年年初,龙江县水务部门又积极帮助龙东村筹措资金,争取到“民办公助”项目资金,又为龙东村援建了一处“引水上山”工程。春播前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周边5000多亩耕地的用水问题。

  为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龙东村充分利用离县城近和抗旱水源充足的优势,把今年新建的200吨蓄水水罐周边的1000亩“大田”改种蔬菜,并指导村民使用农家肥种菜,保证所种植的蔬菜为绿色产品,这样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目前,1000多亩菜地已种植过半,另有一部分菜地过伏后,将种植大白菜等秋菜。种植的蔬菜有菜花、茄子、豆角、香瓜等多个品种。种菜每亩纯收入将达到1500元以上,是种“大田”收入的5倍以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