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绿色拜泉 栽“摇钱树”植“造福林”
2008-06-07 14:46:4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7日讯 题:绿色拜泉 栽“摇钱树”植“造福林”

  记者 印蕾

  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坐汽车到拜泉县不用问,一见树多的地方就到了。

  多是个什么概念?几十年来,全县共营造人工林123万亩。“如果把这些树围着地球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圈半。”县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很自豪的打了个比方。

  初夏时节,行走在拜泉县的田间地头,眼前的风景是这些成片的树林随风掀起层层绿浪,满目苍翠。

昔日沟壑纵横(资料图片)
今日绿树成荫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拜泉县,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一个以盛产粮食而闻名省内外的农业大县,当时全县幅员五百多万亩的地域内有天然次生林六十多万亩,草原面积四十多万亩,其中的二百万亩农田每年为国家贡献两亿多公斤粮食。1958年,拜泉县荣获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


  很快,这种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而建立起来的辉煌转瞬即逝。随着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愈演愈烈的毁林毁草开荒,大自然给拜泉人亮出了黄牌:干旱、风沙、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交替出现,频繁发生。“人夹脚,马夹蹄,趟地下不去犁”,村民们的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性贫困,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生态农业建设三十二字令

  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唤醒了全县上下的生态意识:要使农业彻底摆脱风险型弱质产业的束缚,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束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经营历史,用发展的观点,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来重新审视县情。1978年,在原县委书记王树清的带领下,拜泉县重塑山河的人民战争打响了。从那时起,拜泉县彻底明确以植树造林、治沟治坡为主旋律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所有农房林、护路林、护村林全都栽满栽严。山顶栽松树,山坡种苕条,山脚种草、沟里养鱼,坝内养鸭、坝外种稻,平地铺林网、洼地种果树,一条条巨型水蚀沟成了生态农业立体开发的战场。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从此传递至今。

  智慧+汗水+毅力构筑绿色屏障

  苗从哪里来?树往哪里种?工从哪里出?三十年来,数十万拜泉人用智慧、汗水、毅力克服许多植树造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构筑起绿色屏障。

  示范栽林。上世纪70年代末,拜泉县农田防护网建设从拜泉镇开始,时任拜泉镇党委书记的王树清带领群众按照国家三北防护林的规划图纸,在农田边际、村屯周围和房前屋后大规模栽松插柳,绿化家园。可群众的抵触情绪很大。他们认为,栽种农田防护林不仅占地、费时、费地,不如种菜种粮来钱快;栽种护屯林、护宅林,挡光阴冷生活会不方便。看到辛辛苦苦栽下的树苗遭到破坏,王树清心痛的同时,更加意识到更新人们的旧观念,是植树造林要跨越的第一道障碍。于是,他带领干部手拿造林规划图纸挨家挨户宣传植树护田护宅、防风抗灾的好处。他们还选出全镇风剥地最严重的几个地块,进行试验示范。3年后,树长高了,这几块农田成了全镇受风灾最轻的地块,几个栽种了护屯林、护宅林的村屯,再也没出现过大风掀房盖的现象。

  试验示范发挥了强大的引导作用,植树造林的用地难题迎刃而解。而政策引导更是让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为鼓励农民治理荒坡、荒沟,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合同期限为30~50年,对农民贷款一律低息,对治理后的荒坡荒沟种果树、种水稻和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的农户,在税费上给予减免。在建立苗源基地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乡村、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兴办苗圃,如今,乡乡建苗圃、村村有苗源,不仅满足了本县苗木需求,还成为北方苗木生产和集散的重要基地。近两年,全县分别造林2.5万亩和3.5万亩,年均增长24.5%。

  科技兴林。小树苗,大智慧。植树造林过程中,拜泉人不断探索新方法、新举措:打破常规,变一季造林为常年造林;杨树林带冬季“伐根造林法”,抚育采伐后长出的萌芽,利用其根大、营养充足、生长速度接近重新栽苗2倍的优势,实现了“零成本”快速造林;将冲击沟削坡绿化、用梯次插柳控制水土流失,用生态法保生态;针对十年九春旱的实际,用钢钎打眼深度灌水,把浇水作为提高树木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每年春天,大批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造林现场,严把栽植、浇水、管理各环节,确保造林质量。20多位专家受聘为科技顾问,帮助县里研究制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科学造林。科技兴林成为绿色屏障的有力支撑。

  多举护林。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将绿化指标分解到每名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对新植幼林实行挂牌制度,登记建档,落实培育管护责任;对成林地块划分责任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全县有40个村因生态农业建设不达标而被确定为重点治理村,180多起毁林等破坏生态的案件得到从严查处。新一届县委班子组成后,针对无序采伐滥伐的行为,依法废止无效合同489份,纠正非法转让林带2584条,树木189万多棵,挽回经济损失2亿多元。在此基础上,县里成立了林木销售办公室,统管木材销售,凡卖树一律委托有资质的拍卖公司公开竞价出售。全县造林初期曾设护林员3500多人,虽在税费改革时这支队伍被撤掉了,但“保护树木,人人有责”的林木管护意识早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绿色银行强县富民

  三十年持之以恒植树造林,换回了百万亩人工林资源回报给56万拜泉人宏大的生态和经济和效益。

治理梯田山大沟劳动现场(资料图片)
人人都是护林员

  生态效益显著。据统计,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拜泉县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森林覆被率由3.7%增加到22.7%,连续18年未发生风剥地,林网内已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气候。由于防护林庇护,1998年特大洪灾全县减少损失7.5亿元。经济效益可观。从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间(造林前),全县粮食年均总产为5.8亿斤、亩产平均90公斤,造林初期1981至1990年10年间,粮食年均总产为7.7亿斤、亩产平均136.5公斤,分别提高32.7%和51.7%;自1991年林木达到防护效益后的12年间,粮食年均总产为13.5亿斤,亩产平均239公斤,分别比造林前提高133%和166%。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49万立方米,估算价值54亿元,每年可采伐林木10余万立方米,轮伐柳树薪柴40万层积立方米,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县里可收取木材加工销售税和育林基金2000多万元,相当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4。今年,依托林木资源招商引进的飞雪木业投资1.9亿元,主要生产密度板、复合板、细木工板,可对树木全部吃干榨净,年可实现利税4500万元。

  卖树所得资金上缴税收和育林基金后,大部分都留给村集体兴办公益事业。以修路为例,除了国家补贴,自筹部分不用老百姓花一分钱,“卖树就能修路”。

  近年来,“绿色银行”帮助全县修建白色通村公路80公里,75个村建立了集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医疗室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

  记者手记:奇迹

  二十年前,为改变环境恶化、大地残破、群众生活贫困的状况,拜泉人把植树造林、重整河山当作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大规模植树造林扭转生态危机。

  二十年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所谓奇迹——是在二十年前,想到二十年后的事情。

  拜泉人敢想、真做。

  二十多年来,拜泉县干部群众共投工投劳2.54亿个,所有这些劳动付出都是没有一分收入的义务劳动。“保护树木,人人有责”已不再是一句口号,早已随着树木的成长而深入人心。

  一路行走,交谈对象无论是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还是乡、镇干部,抑或是普通群众,说起种树,每个人俨然都是专家。朴素的话语发自肺腑,绝非刻意的卖弄,那是多年劳作的积淀。

  所谓奇迹——是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今天,在集中心思谋发展、推进生态龙江建设的过程中,像拜泉人一样敢想、真做,龙江大地还会发生更多的奇迹。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