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0日讯 此次准备挂牌保护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含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这些老房子里,都藏着故事。其中,位于道外区靖宇大街23号的建筑,是“周恩来早年来哈住址”,这里是爱国者邓洁民的家。
市文管站文物管理部主任毕丛良专门研究过邓洁民,据他介绍,邓洁民(1890~1926),原名邓居民,生于宾县,曾在天津南开读书。1915年去日本留学,1917年回国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倡兴教育。他与友人筹办了滨江东华学校(今哈尔滨第二中学前身)。该校以南开为楷模,建校宗旨为“培养社会中坚人才,兼重德智体三育,以养成爱国主义精神,陶冶济世能力”。1918年4月1日正式成立的东华学校办得生机勃勃,誉满哈尔滨。
邓洁民在南开求学时,和周恩来是志趣相投的学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周恩来曾两次来哈尔滨看望邓洁民,第一次是1917年,周恩来到哈帮邓洁民规划筹建滨江东华学校;第二次是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前,来哈向老朋友辞行,同时讨论怎样办好滨江东华学校。周恩来住进东华学校客舍,曾在校内发表演说,当时,哈市警察局在抓所谓过激党,周恩来十分警惕,每次来邓洁民寓所,都凭暗号从边门出入。周一入室,邓夫人就坐在门口放哨。周、邓二人促膝密谈,忘记吃饭,忘记睡觉,情景十分感人。邓洁民思想比较进步,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旧习俗。他还与孙中山有过往来。
办学期间,邓洁民曾掩护过许多革命志士。当年去苏联学习的张太雷,路过哈尔滨时,就宿于滨江东华学校,并由东华学校代办出国护照。其他不少当时去苏联的共产党人都曾在东华学校落脚,由东华学校协助前往苏联。
1922年春,邓洁民作为哈尔滨市代表,去北平交涉中东路和地亩问题。遭到段祺瑞手下一个秘书栽赃陷害。邓洁民接受《京报》社长邵飘萍的建议,在《京报》上刊登一则有关忧国投河自杀新闻,并在1925年5月的一个夜里,绕道潜赴天津,化名马天民隐居在法租界。他蒙受冤屈,忧愤不已,于1926年4月16日含恨病逝于天津,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