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民办初中“蹿红”背后:重金挖名师 给钱给房子
2008-06-26 11:28:41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6日讯 从昔日不被家长和学生认可,到如今万金难进,哈尔滨市民办初中的发展历程可谓今非昔比。短短几年,一些民办初中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名校”,家长托关系、花重金也要让孩子在这里就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家长宁可让孩子上民办初中,也不进免费公办校呢?

  小升初火过中高考

  市民李春久至今还记得他为女儿报名哈尔滨某民办名校时的场面,“队伍排出去有2里地还多,近万人蜂拥而至,因为名额有限,奋勇争先的家长将该校的一扇大铁门都挤倒了,后来惊动了警方。”

  “怕去晚了,我后半夜就去排队了。”1日,是择校报名的首日,凌晨3时,家住哈市道里区的于云山大爷就和老伴拿着小板凳到哈尔滨某民办名校门口排队准备给孙子报名。李大爷说,怕有人报名不排队搅乱秩序,家长们还自己制作了排队号码,现场发放。

  “‘成才链’逼迫我们必须选名校。”采访中,哈市一名学生家长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他说,在家长心中有一个“成才链”——只有进入好的初中才能考入好的高中;只有进入好的高中,才能考入好的大学;只有考入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在这一“成才链”的指挥下,家长不会放弃任何对孩子进入好学校有利的环节,那怕花钱也要进去。

  民办校何以受家长热捧

  目前哈市“小升初”,几所民办名校受家长热捧的程度要甚于几所有名的公办校。为何越来越多的家长宁愿为孩子掏出数万元学费往民办初中“挤”,却不愿免费上公办初中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民办名校的学生年年在中考中名列前茅,才是重要原因。

  哈市师范附小家长印宏向记者诉苦说,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综合能力也不错,选择民办初中,纯属无奈。如果有机会能够就读优质的公办初中,哪个小学家长会不愿意呢?“现在公办优质初中越来越少,民办学校反而拥有更好的教学质量。而初中又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教育质量不好,很容易受影响,影响一生的发展。”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其实在民办学校建立之初并不被人所认同,极高的学费是让家长最难接受的,其次是师资,面对四处挖来的老师,更难吸引生源。“当时,校长要走街串巷去找学生,可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民办校已经形成了强劲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几所非常被家长和学生认可的民办名校。连续三年的中考中,哈市工大附中蝉联三连冠,去年省重点进段率89%;哈市松雷中学省市重点录取率则为88%。这也是家长纷纷选择民办名校的原因。

  成绩当然是最好的证明,但短短几年哈市民办学校为何可以迅速“蹿红”?哈市民办学校一位校长的答复是:“重金聘名师。”据其讲,学校对教师的生活质量负责,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目前该学校老师的工资平均在5000元以上,如果培养出状元、最高分的学生还能得到万元高额奖励。据了解,哈市某民办校每个优秀骨干教师都不花一分钱就可分到一套住房。

  名校校长全是“大牌”

  “这时候找民办名校的校长简直太难了。”24日,哈市的李先生对记者说。李先生的女儿今年升初中,为了进一所民办名校,前一段时间他通过关系找到某局长,给这所民办名校校长批了一个条子,可是几次去学校,不要说见校长,就是校门都没进去,门卫说校长根本不在,打校长的电话还关机。李先生无奈地说,“有了局长的条子也是白费,就是见不到校长。”后来李先生通过关系终于将条子递到一名副校长的手中,让她转交给正校长。

  一位知情人向记者透露,每年到升学这个时候,也是许多名校校长最为烦恼的时候,熟人、亲属、同学、领导、上司……只要是有关系的,都不停地找他,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进入他所管的学校。

  采访中,哈市某民办名校校长坦言,“每年到这个时候,我简直应付不过来,最怕认识的人找我。没办法,有时候就告诉门卫我不在,或是关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普校的校长到这个时候最为闹心,24日,一普通初中校长对记者说:“就担心对口小学的学生上名校,那样我们的生源就减少了,可我们根本抢不过他们。”

  教育部门:

  小升初是民办名校的天下

  “哈市民办中学确实发展很快,目前小升初俨然已经是民办中学的天下,公办学校在民办学校面前显得薄弱些。”哈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接受,而民办校是优中选优,前几年哈市优等生留在公办学校的占九成,现在看来五五开,可能还会少些。”

  据哈市教育局统计显示,2007年,哈市城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有229所:在校生达到一半以上规模的学校有131所;在校生不足国家生均建筑面积标准一半规模的学校有98所,其中小学不足500人的学校有59所,初中不足600人的学校有39所;超小规模学校有31所,其中小学不足200人的学校有11所,初中不足300人的学校有20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之间的“冷、热”不均也带来了教育资源不均流向,造成部分公办校“吃不饱”。尤其一些薄弱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过小,教师更新较慢,使得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都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成绩不高,自然难吸引生源。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