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人口密集区安全保障尚存空白避难场所规划宜更科学
2008-06-28 14:44:1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张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8日讯 日前,哈市公布年底将建成20个应急避难场所,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关注。27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哈市旧有的临时避难场所因缺少必要监管已“失效”。而今年将新建的避难场所又多选择在公园、广场,人口聚集的小区附近却避险成空白。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城市应急管理不能成“应景”,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关乎百姓生命安全,政府应有长期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尤其新建小区不能一味建房,应预留充足的避难场所用地。

  遗憾:哈市缺少大型避难场所

  “冰雪节、哈洽会这样的盛会,让哈尔滨迈向国际城市行列,但没想到这么多年哈尔滨却没有一处避险场所。”哈市市民刘文斌是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27日早,他第一个给本报打来电话。

  刘文斌说,因为工作关系,他了解应急避难场所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只有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居民生命的安全,这在汶川大地震中就能看出来。”看到哈市政府公布的建设20个避难场所的消息后,我感到很遗憾,不说有几百处,但起码应有两三处大型的才是正常的,但没想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在哈尔滨竟还是空白。

  对此,记者从哈市政府应急办了解到,哈市确实从没建设过应急避难场所,以前也从没有此方面的规划。汶川大地震的启示,让哈市政府抓紧启动制定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方案以防万一,所以5月份,草拟了《哈尔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规划今年在市区20个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缺位:旧有避难地多废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哈市避难场所的管理和建设明显缺位:曾有的临时避难场因无人管理多已废弃。

  记者从哈市民政局了解到,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哈市民政部门曾下发文件在各区建设临时避难场所,但如今已经多无音讯,也没有相关的统计和具体地址的记载,可能多选择在一些学校。

  随后,记者经过多方查找,才找到一处临时避难场所。在桥南小学门前,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块污渍斑斑的牌子“临时避难场所”,落款为哈市南岗区通达街道办事处。“我在这儿住13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个学校是临时避难场所。”“这标志也太小了,平时谁能注意呀,政府部门应向市民公布一下。”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附近居民都表示不知此处有临时避险场所。通达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也表示,只是挂了个牌子,一直也没有其他部门来管理。

  对此,记者询问哈市政府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并不知道哈市曾设有临时避难场所,本次将重新规划哈市应急避难场所。

  呼声:新建20个难满足需求

  相对于临时场所的监管空白,哈市今年启动重新建设长期使用的20个应急避难场所,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采访中,很多市民提出质疑,避难场所多设置于广场、公园,而对于居民聚集的小区附近却均无规划,而且20个应急场所对于哈市九百多万人口来说,显得太“单薄”了。

  “哈市城区内人口密集,如果要安全避险,就要按人头设置避难场地,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地方测算,哈市建设20个确实太少了。”哈市地震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哈市规划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总面积并不能满足市民避险的要求,而且缺口还很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多规划绿地和广场。

  按照国家的规定,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城市中居民区附近的公园、绿地、广场等空旷安全地带,一旦突发大的灾害时,群众能及时向这些地方转移。但记者踏查了哈市拟选的今年建设的部分避难场所,发现大部分建在公园、体育场内,偏离居民聚集区。“我看新闻,说应急避难场所应实行分级建设,不仅有大的专门的应急避难公园,街巷也都应计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但哈市此次公布新建设的应急场所,却没有一处是建在居民聚集区附近的,我觉得规划的有些不合理。”家住哈市爱建小区的居民孟庆宇对记者说。

  忧心:楼群密集,哪里可逃生?

  对于当初选择桥南小学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的初衷,通达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曾表示,管辖居民区楼房密集,找不出第二块空地,所以当时就想到找学校,而有的学校没有操场或操场小,所以斟酌后只找到这一处符合要求的场所。

  “这小区里楼挨楼,根本没有空地,要真是发生地震,根本就跑不出去。”哈市红旗小区居民宋桂玲担忧地对记者说。

  哈市人大代表徐建华则表示,大面积开阔平坦地区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难地,但城市市区不同于农村,城市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处处寸土寸金。开发商见缝插针的开发楼盘,不会刻意预留避难空地,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勇气和魄力,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发展眼光,将避难场所建设列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

  而现在回想起哈市发生松花江水污染的情景还让人记忆犹新,当时社会上谣传地震要发生,许多哈市市民晚上就聚集在哈一百门前的广场支帐篷睡觉躲避险情,但如今记者经过这里,此处一幢商业大楼正拔地而起,市民又缺少一处安全避难的场所。

  “在哈市市区规划建设一些应急避难场所,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从眼前看或许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影响到城市的GDP总额,但却让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却多了一层保障,这其实是最无价的。”哈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董鸿扬表示,为了百姓的安全,作为政府部门应将永久性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哈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尤其在新建的小区内应预留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而为了抑制由于数量过少、规模过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还应跟进出台必要的法规,不能无法可依。要对规划利用的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等,作出明确规定,要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或责任人有具体的惩处措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累增。

  新闻链接——

  日前哈市政府应急办草拟了《哈尔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规划今年年底前哈市将完成首批20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按照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的用地面积为3000~4000平方米。首批避难所预计2008年底前完成,届时可容纳50万人。

  20处避难所

  兆麟公园、红星广场、黑龙江商业大学南校区体育场、经纬学校中学部、哈尔滨游乐园、黑龙江大学、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儿童公园、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商业大学北校区体育场、尚志公园、省重竞技球类训练中心、母亲广场、东北林业大学、八区人民体育场、靖宇公园、太平公园、呼兰西岗公园、平房公园、阿城区人民体育场。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