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日讯 30日,生活报刊登了《“洋牌”国货充斥商场》的文章后,引起部分读者的讨论。多数读者认为,有洋名字的国货如果是在中国市场销售就应该有中文名称,这是对中国消费者的尊重,否则会损伤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尊心。
退休政府干部赵瑞政说:“这个报道很好!中国的商场内不应该充斥“假洋牌”。这些国产品牌崇洋媚外的做法损伤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初中教师吴莉认为,汉语的魅力是无穷的。在中国的市场上不该有太多的洋面孔,这样会影响下一代对汉语的认知。孩子的接受能力强,他们从小看到的都是洋文,如何使汉语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黑大学生王超表示,本土品牌非要沾洋文的光才能发展吗?眼光太短浅了,本身就是对汉语没有自信,他绝不买这样的商品。
东北林业大学老师应杉说:“满目的洋文牌子,导致中国人逛不明白中国的商场。仔细翻找却发现,这些商品是产地在中国的“假洋鬼子”,大家会怀疑,难道中国的服装只能靠起外国名字才能生存下来吗?这会损伤到民族自信心。”(本报记者黄迎峰)
新闻链接
全国工商联在政协提案中提出,要逐步消除普遍存在的“洋消费”心理,推动全社会形成我国自主创新产品和民族品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增强民族品牌消费意识。全国工商联在调研后认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有“洋消费”心理,工作以使用洋设备、洋工具为荣,生活以消费洋商品、洋品牌为荣。这种普遍存在的“洋消费”心理,削弱了我国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的社会使用与消费动力,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的市场销售。
全社会广泛提倡创新产品消费文化、增强民族品牌消费意识,就是要增强国民购买、使用和消费自主创新产品、民族品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提倡创新产品消费文化,推动社会逐步形成以使用和消费自主创新产品、民族品牌和国货为荣的新消费观;各级国家机关、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应作出表率,树立榜样,带头使用和消费自主创新产品、民族品牌和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