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图为崔轶楠(左二)在考试现场送学生进入考场。
东北网7月1日讯 最高704分,最低606分,全班高考平均664分,1人赴牛津大学就读,2人通过美国GRE考取美国大学,2人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国家级竞赛三等奖1人,理科竞赛省一等奖4人,省二等奖14人,英语全国竞赛一等奖2人,哈三中高三·23班目前已确保有30%的同学考入北大、清华……
哈尔滨新闻网讯(本报记者)今年30岁的崔轶楠,长像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以至于学生们都戏称她为“打入老师内部的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刚刚“出道”7年的小老师,却以“孩子王”的角色将这个“童话”班级缔造成为了全省瞩目的“状元班”。崔轶楠兼任该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该班科任刘子远、曲伟成、苗晓霞、沈鸿、董新军等个个都是教学上的“超一流”高手,大家为了23班能够取得好成绩都作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哈三中高三学年主任闫宏斐的提议下,23班教师组经常碰头,研究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弱项学科,由这一科老师“承包负责”,直到学生恢复信心,把“弱项”变成“强项”。高三阶段,三中每天都派一名科任进驻班级答疑直到晚8点,23班这些老师就自发地进行小型考试,及时填补知识漏洞,付出虽然辛苦,但他们收获的却是最低分606分,倒数第二名就是639分,平均664分名列全省第一的高考成绩。
哈三中高三·23班的班刊《蘸着阳光写童话(第二部)》在高考结束后正式“出炉”,受到了该校同学的狂热追捧。班主任崔轶楠告诉记者,学习好并不完全能代表23班的特点,玩得好也是该班的一大特色。当然,这个“玩”不是简单的玩闹,而是要玩出“特色”,玩出“素质”。
接受采访时,崔轶楠认为,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远比单调的高考分数更重要。歌唱比赛,23班赢得了省级一等奖;戏剧节,23班的《歌剧魅影》、《等到戈多》风靡全校,当时的演出光碟至今仍是校园里的“抢手货”,卖出所得还捐给了患病的校友;汶川地震,23班捐款数额是学年之首;他们还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
“班级参加这么多活动,在高三还撰写班刊,真的不影响学习吗?”记者问,“劳逸结合才是理想的学习状态!‘高分低能’不是哈三中培养学生的方向,全面发展,能以饱满的青春热情和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才是真正的人才!”崔老师说。
学生们都很喜欢崔轶楠,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三届,孩子们都叫她“小崔”。对于崔轶楠来说,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端午节,她给全班每个人都煮了鸡蛋,准备了五彩线;中秋节,每位同学都享受到了“小崔”送来的米旗月饼;圣诞节,她给每个同学写了一封信,附赠一颗棒棒糖;对家庭贫困的孩子,她自掏腰包买来全套的高考复习资料,这个学生最后高考考出了671分;08高考前夕,崔轶楠特意为全班每个人准备好全套考试用笔,并为每个人写上一张贺卡,给学生加油打气……
崔轶楠说:“我在哈三中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成长,我一定会把这样的温暖传递给我的学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