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0日讯 四年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杜尔伯特草原一度退化,呈现“片片碱巴拉,漫天刮黄沙”的景象。禁牧四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亿元。
6月的杜尔伯特草原,放眼望去一片葱绿:黄花遍野,牧草青青,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可是,有谁会想到,四年前的草原却是“片片碱巴拉,漫天刮黄沙”的景象。由于连年干旱加之过度放牧,2004年以前,这个县的草原曾经一度退化,每亩产草量仅有20到30斤,2001年全县469万亩草原牧草产量仅有7万吨。
为了改变草原退化状况,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从2004年开始,对全县469万亩草原实行禁牧政策,禁牧4年来,牧草产量迅速翻番,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为了确保禁牧工作顺利进行,这个县制定了严格的草原管护制度,成立了草原执法大队巡护草原,杜绝了偷牧现象的发生。这个县的畜牧部门领导坚持常年下乡,督促、检查禁牧工作。发现草原偷牧行为,就对偷牧者所在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直至曝光。除此之外,这个县还制定了草原承包办法,已经把全县364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给21000余户农民经营管理。
经过4年的努力,禁牧的效果已经十分明显。据这个县的草原站专业技术人员科学测算,禁牧后牧草平均高度达到了35厘米,平均增长了20多厘米,全县去年牧草总产量达到了35万吨,增产28万吨,禁牧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实行草原禁牧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禁牧,草原植被覆盖率比2004年以前提高了50%,草原上的斑驳裸露碱地已经很难看到了。往年一到春季,草原上就会出现风起沙扬的现象,今年的风沙少多了,全县364万亩可利用草原有望恢复到469万亩。
更为主要的是,禁牧促进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由于今年牧草长势好,农民们纷纷购进优质奶牛,扩大养殖规模。看到自家承包的草原牧草长得好,腰新乡巴彦村红河屯农民张宝华一下子就买回来三头优质大奶牛,他笑呵呵地说:“这下我可要发大财了。”2007年末,这个县的奶牛存栏增长到了13.5万头,去年,全县农民向伊利集团交售的商品奶量达到了14.3万吨,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了2461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62%。
草原禁牧也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草原生态得到恢复后,草原风情旅游线路越来越得到游客的青睐,这个县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来这个县观光的游客有80%以上是冲着这个县的草原风情来的,去年共接待游客51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