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2008-07-20 15:34:05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阅读提示】打开尘封的记忆,就在哈尔滨市民为哈市地铁一号线工程开工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哈市人防办的退休老干部姜惠林向记者回顾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岁月,这就是哈市地铁工程的前身、被称为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工程的建设过程。

  “7381”工程在哈尔滨人的印象里是个人防工程,因为涉及国防机密一直不为人知。而事实上,这段工程又是涉及人数和单位最多的一个工程。“7381”工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是全民参与的机密工程,虽然涉密却牵扯面极广,以至于我们随便问起一个父辈,他可能就参与过某段施工;二是这个工程几乎是全民参与义务献工的结果——哈尔滨的68个机关单位同时上阵,平均一天投入14000多人,艰苦奋战了三年时间,最终工程完成没产生一分钱的劳务用工工资。姜惠林说:“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建设祖国的热情。”

  16日,“7381”指挥部的核心成员姜惠林老人带领记者一起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

  “7381”工程就是为地铁而建

  据姜惠林老人介绍,“7381”工程大直街这一段,在地铁工程开通之前曾被当做停放卡车的停车场用了几十年,这一点不少哈尔滨人都知道。可你要问建这个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十个人有九个人回答肯定是人防工程,也就是防空洞。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准确的,“如果单纯建防空洞的话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大”,实际上,这个工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建地铁。

  1973年,姜惠林还是哈市政府的一个部门秘书。他清楚地记得,1973年1月1日,当时的哈市市委副书记吕其恩同志将哈市电业局党委书记于占帮和他请到了家里,吕其恩对于占帮说:“哈尔滨的战备工程落后了,市委研究搞个平战结合两用工程,既是战备工程,又是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得赶快上马。这项工程由我和张屏(副市长)同志负责挂帅,调你到市里负责工程建设日常指挥工作。先成立筹备工作办公室,你和伊景山(后来调到市房地局任党委书记、局长)同志负责。筹备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大楼301室。”

  “所说的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就是指地铁。”姜惠林说。

  当年的筹备办先期工作人员只有6个,姜惠林负责秘书工作。

  1973年5月,哈市领导调集吴家珍、王庭义、李成栋等工程建筑专家一同调研哈尔滨平战结合重点工程。他们结合哈尔滨市的具体情况,本着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修建地铁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哈市修建两条地下铁道线路的方案。

  姜惠林说:“当年的修建方案与现在的地铁规划的5条线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年的规划是南北两条线,而且是环线,大直街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姜惠林介绍,当年,连地铁运行的机车都选好了,用DK-3型电气机车,这是一种长春产的机车,比现在的机车小一些。而且,隧道内每隔一公里左右即设置车站一处。后来,工程停工留下了四个地铁车站,分别为烟厂、博物馆、铁路局、西大桥,车站内部设有站台、值班室、通风设备、广播、厕所、泵房等设施,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每天1.4万余人走上工地

  1973年9月12日,哈市革委会下发文件到各区、市直委办局、中直省直企业、在哈大专院校,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对外称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7381”工程指挥部。

  “为什么叫‘7381’工程呢?”姜惠林说,“因为成立指挥部的时间是1973年8月1日。”1974年,工程建了第一个试验段,1975年,“7381”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姜惠林说:“建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对哈尔滨的财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工程造价仅材料费就达到1.5亿元,这还是节省了劳务用工费用之后,再加上那时挖掘设备简单,都是靠一锹、一镐挖出来的,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1973年冬季,当时的市委副书记、指挥部政委吕其恩和副市长、指挥部的总指挥张屏分别带领着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到哈市郊区和阿城玉泉小岭、平山及五常安家等地调研战备材料基地建设,先后在阿城平山建成战备采石厂,在五常安家建成沙场,在玉泉扩建水泥厂。

  “但是钢材依然成问题,劳务可以义务献工,可是材料是由国家划拨,尤其是钢材,各地建设都需要,所以想搞到一些比较困难。”姜惠林说。这时,吕其恩想到了他的老战友——抚顺钢铁厂的厂长李大章。他亲自写信向抚钢求助,很快钢材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国家正常调拨指标之外,每年抚钢支援“7381”工程千余吨钢材,为工程建设解决了困难。

  1975年秋季,哈尔滨历史上最大的义务献工活动拉开了帷幕。哈市一轻局、二轻局、一商局、二商局、房地局、东安厂、一机厂、锅炉厂、哈工业大学、哈师大、黑大等68个单位分别组成了分指挥部开上工地。本单位领导任分指挥部的指挥,单位职工义务献工,每天在东西大直街的工地上义务献工的人员多达1.4万余人。

  哈电缆厂的张庆公老人曾参加过工程建设。他回忆说:“那时的工地真可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大直街整个变成了一个工地,插遍红旗,广播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给大家鼓劲,虽然每个人都大汗淋漓的,可没有一个喊累。”

  副书记为工人争补助

  工程正在进行中,一天,吕其恩突然把姜惠林叫到了家里,对他说:“明天你去找两个单位,要一个最好的,和一个最差的,咱们明天去看看。”

  原来,工程指挥部一直在为施工进度的良莠不齐而发愁,想找到其中的原因,树立几个典型。

  可第二天,吕其恩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工人的施工情景,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姜惠林先找了一个慢的典型,哈市服务局的施工现场。这个工地上的工人都是来自澡塘子、饭店、旅店、理发馆等服务行业,工人本身体力就不好,一镐下去就是个小土坑。但人家的施工干劲特别高,男同志都光着膀子,而且耐力好,为赶进度减少休息的次数。吕其恩副书记看了看深受感动。

  好的典型,姜惠林选了二轻局的施工段,这儿的工人原来就是干体力活的,有劲,一镐下去就能刨下一大块土,看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吕其恩高兴了。

  午休时,吕其恩与工人们攀谈了起来。工人们说:“午饭就吃大饼子和咸菜,肉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就这样还是吃不好。”那时一个月普通工人也就赚三十多块钱,工人干体力活消耗大,饭量比平时大了不少。

  听了这话,吕副书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筹划给工人们发补助。

  姜惠林说:“这个补助的标准是我设计的,平均每个人每月能增加12块钱。”这个补助决定制定之后,各相关委办局都签了字,但却压在财政局迟迟没有动静。吕其恩副书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财政局的作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他的督促下补助终于到位。

  后来,“7381”工程还给参加献工的各单位职工增发了粮票,并且各分指挥部还设立了食堂,食堂所用的牛羊猪肉都从南岗奋斗副食购买,据说伙食不错。姜惠林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施工进度增加,各单位的职工都踊跃报名参加人防工程施工。”


 

  人防工程里有一座四层“楼”

  “人防工程里还有一座四层小楼呢。”聊得兴起,姜惠林老人讲起了用沉井法在沙土层施工的趣事。据介绍,“7381”工程部分路段座落在沙土层上,因为经验不足,再加上急躁冒进,曾在现在的秋林公司门前发生过一次塌方事故。

  塌方之后无法在原地施工,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愁莫展。这时,有人听说上海有一种“沉井”施工法效果很好,总指挥部立刻就派技术人员去取经。

  据姜惠林介绍,所谓的沉井法就是在地面上建起了一个水泥的箱体,然后,将下面的泥土挖空,箱体自然就沉入地下。

  “我们当时建的水泥沉井有四层楼高,占地面积达到一千平方米,与一般的楼房不同之处就是没窗户,是全封闭的。”姜惠林说。当时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大直街上建一座楼,会影响交通。可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这座楼越来越矮,到最后钻入地下不见了踪影。

  姜惠林说,沉井施工法非常成功,“大楼”沉入地下后,顶部基本与地面持平,现在在大直街的地下工程里,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水泥大楼”的痕迹。后来,上面的三层成为了秋林公司商服网点,下面一层为洞体通道。

  哈尔滨是第三个建设地铁工程的城市

  “应该说‘7381’工程是值得我们哈尔滨人骄傲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哈市应该是继北京和上海之后,第三个建设地铁工程的城市。”姜惠林说。如果建设资金充足,哈尔滨的地铁可能在1986年就已经通车了。

  据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哈尔滨的地铁工程非常重视,邓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分别于1978年和1977年亲临哈尔滨视察,邓小平同志对“7381”工程的评价是:“一项宏伟工程,民心工程,为民造福的工程。”

  1980年7月,全国地铁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一致公认“7381”工程是一项高质量的地铁工程。“当年全国各省市的领导纷至沓来,包括天津和广州这些开通地铁较早的城市都曾到哈尔滨来学习过经验。”

  “虽然在1977年大直街工程竣工后,因为资金问题,哈尔滨地铁整体工程不得不在1981年停工,可是,当年的‘7381’毕竟为地铁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十多年之后,哈尔滨人终于能够重圆地铁梦了。”姜惠林说。

  当年的“7381”工程停工后,姜惠林一直在哈市人防办工作,现已退休。他说:“我当年在总指挥部是年龄最小的,现在熟知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我要不讲,恐怕这段历史就没有人能知道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现在重提这些旧事,就是提醒人们,地铁工程是哈尔滨几代人奋斗的结果,不要忘记老一辈人为地铁工程付出的努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