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1日讯 据统计,黑龙江历史上先后存在12个戏曲剧种,截止1982年收入《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分卷》的剧种共10个,分别是拉场戏、龙江剧、龙滨戏、朱春(满族戏)、评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吕剧和赣剧。还有两个剧种朝鲜族的唱剧和满族的塔剧未列入志书记述。黑龙江省的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如经费不足、队伍老化与优秀人才匮乏、文艺演出市场尚不成熟等,使戏曲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剧种已经消亡。而今只剩下5个剧种,它们都处于生存的困境中。评剧过去有专业剧团56个,是全国评剧表演团体最多的省份,如今只有21个,并且大多数剧团挂着评剧团的牌子却早已不演评剧,以演二人转、歌舞、话剧小品、曲艺小品为主。
观点一
要充分认识剧团工作的公益性
戏曲是通过艺术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以及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些文化艺术活动。每年戏曲剧团都承担着大量的接待演出、会议演出、节日演出、广场演出、重大活动演出、对外交流演出,充分发挥了公益性的作用。不仅如此,戏曲剧团还肩负着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使命。因此,必须正视剧团工作的公益性,在目前剧团创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只有加大扶持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观点二
应有保证发展的事业费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戏曲表演团体自行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招收人才、引进人才。才能创作出精品服务于社会,才能使剧团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成为神圣的艺术殿堂。
观点三
在“申遗”工作中有所作为
从已公布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7项中,戏曲是似有实无,仅两项为望奎皮影戏和双城皮影戏。实际上从艺术分类上看,戏曲应为活生生的演员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包括戴面具。所以皮影戏并不能代表戏曲,戏曲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是个空白。所以我们要组织、举办各种业务培训、辅导、经验交流活动,把戏曲剧团、戏曲专家吸收进来,让从事戏曲工作的人通过学习交流,有机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知识、操作方法等,为他们在认识上和以后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好基础。还应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的戏曲历史和现状、资源和优长进行摸底、调研和论证,帮助合乎条件的剧团、个人选项、定项、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