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3日讯 22日是哈尔滨市公办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天,记者在“名校”和“弱校”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招生场面:为了控制新生报名,“名校”对新生及家长严加盘查;为了招到学生,“弱校”老师和校长使出浑身解数。
“名校”严加盘查 孩子吓得大哭
“儿子,等一会儿见到老师的时候,老师要是问你住在哪里,你一定要按妈妈昨晚教你的那样说,记住了吗?”22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一所名牌小学新生报名点上,一位母亲牵着儿子的手排在长长的报名队伍中,她不时俯身叮嘱儿子,刚满6岁的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37号的吴××小同学,请跟老师进来。”这时,母亲看起来更紧张了,她又小声地嘱咐了一遍儿子,然后一直目送着他走进教学楼。大约过了5分钟,一名女老师拉着儿子的手从教学楼里走了出来,只见儿子两眼通红,抽着鼻子,稚嫩的小脸上还留着泪痕。看见了焦急迎过去的妈妈,儿子哇哇大哭起来:“妈妈,我刚才说错了!”女老师告诉母亲,刚才她在询问孩子家庭住址时,孩子说出了两处住址。老师又询问孩子经常住在哪里时,孩子表现得非常紧张,然后就号啕大哭起来。
上午10时,哈市南岗区一所“热门小学”的招生现场。操场上站满了家长,三四位老师满头大汗地站在门口维持秩序,并现场解答家长的提问。10时30分,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抽泣着被老师领了出来,小女孩手里还拿着一个纸条。记者凑上去看到纸条上写着“地址不详,没报上”。老师说,这个小女孩在报名没有说清楚自己家的单元号和楼层号,当老师表示要让她带路到家里看看时,小女孩突然哭了起来。
据一些“热门小学”的校长透露,每年招生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出于“择校”心理,采用“挂户”等手段,将孩子的户口迁至热门学校所在的学区。学校在一次调查中发现,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居然“挂”着四五个学龄儿童的户籍。因为孩子并不在户口上的地址居住,所以就会出现许多孩子因说不清楚自己家的单元号和楼层号而被吓哭的场面。此外,还有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报名前,就开始反复教孩子“说谎”,以蒙混过关。所以,学校在每年招生的时候都会对学生的户籍情况严加盘查。
“冷”校四处招生 校长人渐消瘦
同样是新生入学报名第一天,一些“薄弱小学”的报名现场却冷清得很。为了招到新生,薄弱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13时许,在哈市道外区一所“薄弱小学”里记者看到,学校的操场上只有寥寥几人。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从上午到现在,来校报名的学生只有30多名。近几年来,学校的生源逐年萎缩。为了招到新生,学校在招生前,就派老师到学区进行摸底调查,并且拿着学校的宣传单到社区里进行宣传,即使如此,学校去年一年级才招了80多人。
“学校学区内今年的生源应该是250多人。可在招生前期的摸底调查中,有一半的学生家长表示会‘择校’。为保证剩下的100多名新生不再流失,今年学校推出了多种措施,如开展小班教学、放学后免费提供看护班、开设特长小组等。但从22日报名第一天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这所小学的校长很苦恼地告诉记者,每年这时他都会为招生而烦恼,去年,招生这段时间他就瘦了七八斤。
舍近求远“择校” 不利孩子身心发展
“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很多家长们热衷于选择“热门小学”的普遍心态。采访中,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自然能更好地给孩子留下一张有益的启蒙画。此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不为孩子开好这个头,那就等于要让孩子多走一段弯路。
面对家长的这种想法,哈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理解,但也提出了建议。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关注,而学生超出额定数量,势必导致老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此外,舍近而求远上“热门小学”,而且一上就是5年,实际上增加了孩子和家长赶路的负担,挤占了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所以,希望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能抱着理智的心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的、愉快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