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网通赴川应急保障分队: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2008-08-05 14:52: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来自黑龙江网通维护中心,是赴四川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分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汇报的题目是: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黑龙江网通就按照集团公司的指令,迅速成立了以黑龙江机动通信局为主的27人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分队。13日上午,我们兵分两路,一路由8人组成,携带8部海事卫星和6部全球星电话坐飞机赶往成都。另外19人分乘5台车,携带三套便携数字微波、两部海事卫星电话、两部单边带电台、四部2.5千瓦发电机;车载1000线程控交换车和车载200千瓦发电车沿高速公路向灾区挺进。这是黑龙江省最早奔赴灾区的专业通信救援队伍。

  黑龙江省距离灾区最远。为了尽快赶赴灾区,我们日夜兼程。14日半夜11点多车队到达河南境内。连续的行车大家都很累,驾驶员们最辛苦,困了就把车窗打开吹吹风,实在不行就把毛巾浇上水往脸上擦上几把。就这样,我们顽强的向前开进。穿过河南,进入陕西。汉中至广元237公里的道路几乎都是盘山公路,秦岭山脉的136座隧道一个接着一个。难忘的54个小时,虽然一路艰辛,我们终于从祖国的最北端横跨9个省、市,行程3200多公里,于15日晚6时,比指挥部规定时限提前了15个小时到达指定地点-四川省广元市,为支援灾区通信赢得了宝贵时间。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克服困难、战胜疲劳、千里奔袭,用最短的时间冲了上去!

  5月15日上午,在成都的抢险队员王恩东接到命令:携带海事卫星等设备,跟随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领导一行8人去震中汶川县映秀镇视察灾情、支援通信。一路上,风险不断,途经紫坪铺水库时,冲锋舟驾驶员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河道两边山上不停滚落的石块,险些被滚落的巨石砸上。经过40分钟的艰险航程,他们到达了汶川铝厂码头,冒着随时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的危险又踏上了崎岖的山路。王恩东身背十多公斤重的通信设备,山路弯弯、蜀道难行,气喘吁吁的他,腿象灌了铅似的,汗水湿透了衣服,但他仍然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震中迈去……

  此时的映秀已是一片惨烈的景象。大家的心情是那么的沉重。尽快恢复通信,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成了他们共同的心愿。当集团公司领导安排好相关工作后,王恩东找了一块稍稍宽敞的地方摆上了海事卫星电话,树起了“中国网通”的旗帜,为近百位受灾群众拨通了报平安的电话。看到乡亲们同亲人说上了话,他的心里才好受了一点儿。直到子夜时分,打电话的人群才渐渐散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饥饿、疲乏感也随之袭来,但是南方山区潮湿冰冷的夜晚让他难以入眠。

  忽然,大地又一次猛烈地晃动起来,周围的断壁残垣发出刺耳的啸叫,人们又是本能地四处奔跑躲避。可在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安全的地方呢?王恩东只是紧紧地把海事卫星电话护在怀里。第二天,发现来时的路已经被震得变了模样。

  15日晚,我们到达广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后,立即向指挥部负责人请命“尽快安排这支队伍进入重灾区”,并与指挥部共同确定了分队的前沿阵地——青川县关庄镇和红光乡。

  5月17日清晨,我们一行7人,携带两部海事卫星电话和发电机等设备向关庄镇进发。10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一侧是土层剥落、乱石林立的山体,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和湍急的青竹江。滑落的巨石、泥土、树木横陈在塌陷的公路上,被砸毁的汽车、公路护栏随处可见,随时落下的山石更令人生畏。快点儿到达目的地、快点投入战斗的心情驱使我们顾不得其他只是急速前行。

  在关庄,看见我们这支从祖国最北端赶来的队伍,广元市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领导非常激动。经过商量,决定将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安放在前线指挥部,另一部送往同样尚未能与外界沟通信息的红光乡。就这样,我们在诸多电信运营商中率先为“孤岛”打通了通信命脉,当天,副经理卢涛和羿宗元先后为民政、电力、公安、交通等部门拨出电话70多个,不论是指挥部对救灾工作的部署还是灾情的通报,不论是救灾物资的调拨还是受灾群众的疏散安置,一个个指令都是用我们的通信设备发出去、再发出去。

  下午,我和技术经理张洪亮向红光乡徒步挺进,驾驶员高峰也主动背起行囊一块儿出发了。


 

  进入红光乡的公路已经彻底瘫痪了,唯一的通路是要翻越几道山梁近8公里的羊肠小道。说是小道其实是这几天受灾百姓和救援队伍刚踩出来的,最窄的地方仅有三、四十公分宽,两人相遇只有侧过身来才能叫一个人先过,稍不留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地震留下的歪歪扭扭的深沟痕迹还是那么清清楚楚。逆着后撤的人流,我们身肩重负,挥汗如雨,蹒跚前行。太阳光那么足,山里没有一丝凉风,闷热得令人喘不过气来;迷彩服早就湿透了,汗水不时渗入眼角,煞得人睁不开眼睛;心脏砰砰地跳,大口大口地喘粗气,嗓子眼像冒烟了,一会儿是高岗一会儿是陡坡,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地艰难。

  经过两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抵达红光乡。望着一脸热汗满身尘土的我们,乡领导和乡亲们十分感动。我们顾不上休息,马上调测开通卫星电话。几天来,电停了,电话不通了,余震又不断,给人们心里造成了及大的恐慌。乡亲们纷纷聚拢到电话前。张洪亮不停地替他们拨打电话,直到深夜。在那余震不断、山体随时滑坡,上游堰塞湖随时可能崩溃的情况下,龙江网通人用敢于牺牲生命的勇气和忠诚为灾区人民搭建了连通外界的生命线。

  闵东松、丁萌民是年龄最小、工龄最短的两位队员,第一次出来执行任务就赶上了这样的大灾难。从成都调到广元后,主动要求去关庄值守。在老同志魏守华的带领下,两个小伙子成了第二批进驻关庄镇的抢险队员。

  负责报告青竹江上游十多个堰塞湖情况的指挥部水情信息组急需得到通信支持!闵东松、丁荫民拎起海事卫星电话,踏着瓦砾,穿过废墟,赶到位于镇外山坡上的水情信息组,并迅速架起天线、调通了设备。经过他们的双手,一组组电话号码转换成一道道电波,划破风雨交加的夜空,将汛情及时的传递出去。那一夜,他们用对人民、对同胞的热爱战胜了恐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在广元大本营,马广勋、任继伟、王清国等7名队员冒着连续不断的余震危险,在广元市中新商城抢建大灵通基站。这幢大楼已经出现了一道道明显的裂痕,人也撤得空空荡荡。电梯不能用了,所有设备材料都是靠人背到11楼的施工现场。没有二话,所有的活都由我们干。为了抢时间,大家甚至把盒饭也带到了装机现场,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新基站的安装任务。5月19日下午举国哀悼之时,我们12名队员也在旺苍县一座15层楼上崭时放下手里的活儿,列队肃立默哀。这里又要开通一个基站。从所有设备的装卸到搬运,从布线到开通,也都是我们冒着余震危险完成的。电梯仍然不能使用,刘凤江、肖锡恩、边玉江和羿宗元几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率先垂范,与年轻人一样肩扛设备,往返于“生死线”上。广元网通一位员工感慨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你们是在拿性命帮助我们呵!”


 

  身在成都的几名同志也始终处于随时待命出发的高度紧张之中:先是编入随军突击队,准备同部队一起空投到灾区执行任务。接着是紧急培训VSAT组网、安装、调测、开通技术。当我听说曲锐要通过机降随军时,感到很不放心,去这样的地方肯定没有路,肯定是重灾区。曲锐是全体队员中最瘦弱的一个,年龄不大,我就想换个人。他听说后,给我打来电话,说:“裴局,我都准备好了,就别换人了,让我上吧”!我说:“小曲呀,不是不相信你,我听说这次任务很重,你身单力薄,又单兵作战,只是从安全上考虑才想换人的”。小曲说:“我真的能行,都到灾区来了,怎么也得为灾区出点力呀!你就让我上吧”!他说的那么真切,不能再拒绝他了。我只好告诉他要千万加小心,千万要注意保护自己。电话虽然放下了,可我的心却平静不下来,电影“英儿女”里王成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向我开炮”至今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的小曲在那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候坚决要求“让我上吧”不同样感人至深吗?虽然指挥部最后没有采取这项计划,但是可以骄傲地说:关键时刻勇挑重担,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我们的队员又得以发扬光大!

  5月26日,队员于德斌、王恩东和郑凯接到命令,冒着余震分别为绵阳市安县雎水镇和广元市的公安系统安装开通了VSAT小站。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这是一支打得赢、过得硬的队伍!

  回想出发的那一刻,当听说有救灾任务时,许多同志,包括女同志争着报名要参加。出发时,魏守华痔疮在发作,边玉江值完夜班刚回家,丁荫民正处在父亲去世不久的悲痛之中,魏晓波近来心脏不大好,于德斌的父亲重病卧床需要他的照顾,任继伟的父亲住在医院而且已经定好在13号做手术,做为儿子的他理应伺候在床前,可是他跟谁都没说,其他同志也都什么也没说,甚至连洗漱用品和换洗的衣服都没带,接到命令就出发了。因为,我们这些队员们深深知道,当祖国和人民遭灾受难的时候,报效祖国和人民就是第一选择!

  在抗震救灾中,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共产党员、副经理卢涛两次赴关庄值守,共产党员、副经理胡立新几乎所有的任务都参与了,患了痢疾也瞒着大家,拖着虚弱的身子与战友马广勋一同到关庄镇前线值班。共产党员、王雅彬主任白天从事后勤事务工作,夜间挑灯夜战,及时发出了26篇2万多字的一线信息。共产党员、驾驶员高峰、张建军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关庄险路上。党员张毅、非党积极分子洪军冒着危险将物品送往一线。曲锐、丁荫民、洪军这三名非党积极分子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临时支部决议吸收他们火线入党。


 

  在灾区的日子里,我们把龙江人的豪爽化做大爱献给灾区的人民:在风雨中、在余震中帮助灾民搭建、修补帐篷;为乡亲们发电;主动帮助失去联系的灾民寻找亲属;给缺少食品的解放军战士送去吃的;把路遇突发急病的80多岁老人送往医院;在自己也处在困难的时候把仅有的一根火腿肠、一瓶矿泉水送给了更需要的乡亲;用我们的卫星电话帮助急得没招的南方都市报记者传递抗震救灾稿件;把我们的帐篷等救灾物资留给当地......

  当离开广元的最后一刻,我们全体同志集体列队来到市政府的募捐站前,又一次以龙江人名义献出了爱心!

  在我们27人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是58岁,最小的是26岁,工龄最长的是39年,最短的只有两年。面对这么大的灾难都是头一次。虽然有的同志体重掉了10多斤,虽然共同经历了一次磨难、承受了一次生死考验,但我们心里感到非常的踏实。因为在那关键的时候,我们这支来自祖国北疆的救援队伍同灾区人民在一起,我们龙江儿女为灾区人民出了一点儿力,尽了一份心!

  最后,我想说: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有你,有我,还有他(她),让我们并肩向前走,无往而不胜!谢谢大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