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我省财政支出倾向"民生" 让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好
2008-08-08 13:42: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业伟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8日讯 从6.5亿到274.6亿黑龙江省社保支出年增40.5%

  黑龙江新闻网讯从1996年到2007年,全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6.5亿元增长到274.6亿元,年均增长40.5%,远远高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速度。2008年上半年,全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已达92.6亿元,为龙江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财力支撑。

  多年来,围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和自然灾害救济为主的城乡救助体系;以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为主的社会福利体系;以伤残军人抚恤、退役官兵优待为主的优抚安置体系;以社会捐助为主的社会慈善体系,建立起了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1996年以来,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克服地方财力紧张的困难,积极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努力扩大财政投入,积极健全各项制度,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效的财力保障。全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也稳步增长,从1996年的3.1%增长到2007年的23.1%,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为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今后,各级财政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

  医

  温暖感受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头痛脑热,有了病痛,就要医治,医疗问题如同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户。广大农民更是如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担忧一直萦绕在心。2003年开展的新农合制度成为守护农民健康权益的保护伞。如今,“看病报销”,农民今天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温暖故事

  受欢迎的“新农合”主任

  龙老太太家住海伦市双录乡,已72岁高龄的她地是种不动了,平日里跟老伴就靠家里的那头奶牛下崽挣钱,一年的收入也就2000多块钱。日子虽然过的紧巴,但老太太一向勤俭持家,生活还是有滋有味。但是冠心病的突发,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老太太过去穷怕了,眼瞅着去医院又是一大笔医药费,怕给儿女添麻烦,于是决定不去医院了,在家硬挺。

  几个闺女一合计,都来劝老太太,年初不是参加新农合了吗,说是看病给报销,说不定管用呢。就这样,好说歹说,龙老太太才答应去医院。

  “这一场病一下子花去了5600块钱,这是俺们家两年的收成啊。病医好了,可我这个心疼啊。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后来大闺女给我送回来2000多块钱,说是新农合给报的。真是感谢政府啊,没有新农合我就活不到今天,我现在就信新农合了。”老太太又补充说,她几个闺女自发筹资又送来一些钱,算是为父母尽孝心。“国家给报一半,闺女给报一半。”说起这个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不仅老两口参加了新农合,连带三个闺女也都参合了。

  合医办,合作医疗办公室的简称。柴长春,海伦市合作医疗办公室副主任。在海伦市,每一家合作医疗定点机构都会设立这个办公室,它的主要职能是宣传新农合,搜集管理参合农民档案,为村民解释新农合的政策。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新农合施行之初,柴长春几乎走遍了双录乡的每一户人家。

  “双录乡是海伦市新农合工作的典型,但最初劝说村民参合的时候也没少费劲。让村民们接受新农合、相信新农合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柴长春说。他所在的办公室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村民来访,有些是来咨询的,有些是觉得报的少了,来找他要个说法的。对这些村民,柴长春无一例外,都给予细致的解释。

  随着新农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有些村民已经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以后,口口相传,柴长春逐渐赢得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他每次来双录乡,村民们都会争相请他回家唠唠。

  这不,才刚进院门,双录乡村民龙雅芳就赶忙说:“柴主任,快进屋坐,进屋坐。”一边忙不迭地把炕收拾干净。龙雅芳是2005年开始参合的,当年医药费3800多块钱,报销1200多块钱。2006年因为冠心病,看病花去5800元,报销2700元。质朴的龙雅芳说,新农合就是好呗,没有新农合,俺们农民可看不起病。

  海伦市是农业大市,80万市民中有60万农业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11万人,实际农村常住人口49万人。2008年海伦市参合人数41.34万人,占全市农村常住人口的95.94%,要把这些人的参合情况搞清楚无疑是件非常琐碎的工作,但柴长春有高招。

  “我这里有九本账簿,有了它们,参合农民的情况我一清二楚。”这九本账簿包括参合农民医药费登记簿、发放参合农民核销名单、调查核实登记簿、参合农民入院出院登记簿、转诊登记簿等等。

  双录乡卫生院院长刘爱民告诉记者,双录乡现有村民1.92万人,其中1.84万人参加了新农合。

  温暖数字

  2007年新农合共计支出基金总额4.3亿元,住院补偿金额为3.5亿元,占其基金支出总额的82.19%。门诊补偿金额为0.76亿元,占其基金支出总额的17.81%。补偿人数达680.4万人。

  2008年全省共有1351.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5%;农民个人缴费1.5亿元。


  老

  温暖感受

  生活质量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对于许多退休人员来说,还要看退休后是不是有充裕的养老金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近年来,企业退休人员不断上涨的基本养老金,让更多的老人不仅吃穿不愁,而且享受到越来越有品质的生活。

  温暖故事

  张大妈的幸福生活

  “现在物价虽然涨了一些,但我们的退休工资也涨了好多,这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觉得我们家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 66岁的张桂芝大妈怎么也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她掰着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是1993年从佳木斯市东风化工六厂退休的,当时每个月只有192元的退休工资,那时是厂里给发,不仅不能按月,还只能开75%的工资。1999年,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年我们的养老金交给社保发了,不仅补发了1000多元工资,而且还按月开工资,这下可把我乐坏了。这两年,我的退休工资每年都在涨,现在每个月能开763元!翻了将近4倍!以前靠儿子接济,现在我能给孙子贴补点,生活标准比以前高多了。”张大妈拿出自己的工资折给记者指点着,别提多高兴了。

  回想起刚退休那会儿,张大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她也是“上访一族”。她说,那时为了厂里拖欠的工资,上厂里、市政府没少去告状,“谁不想当良民呀,少给政府添麻烦,可是不行啊。那时75%开支,我家3个孩子,144元钱够干啥的,就是这样还不能按月开,真的,有时都揭不开锅呀。”张大妈说:“当时企业效益不好,就是担心万一企业没了,我们可怎么办?”张大妈的担心颇具有代表性,其实所有企业退休人员都有这样的担心。

  后来随着从企业领的退休金转为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张大妈的忧虑彻底打消了。“这几年,我的退休金涨了五、六次,每次都涨百八十的,我都记不清了,反正是越来越多。”

  陪同采访的佳木斯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兴彪对记者说:“2005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以来,省里调整了原有的资金补助方式,在更大程度上给予佳木斯资金保障与支持,仅近两年就补助我市近6个亿。到目前为止,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共有参保职工19万人,离退休人数9.2万人,年养老金支付额达到7亿元,支付额已是十年前的3.2倍。”

  温暖数字

  从2004年开始逐步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截至2007年末,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已达94.1亿元。

  1996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累计支付养老金1494.6亿元,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业

  温暖感受

  下岗了可以再上岗,失业了可以再找份工作,有了技能下岗工人也当上了“劳模”,如今经过创业技能培训使人们对“下岗”不再畏惧。就业是民生之本,让老百姓业有所就成为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

  温暖故事

  免费的SYB课程

  全部小班上课,到学期末,每个学员都会递交一份职业规划书。作一个游戏也是一个实训,每个人会得到一笔“钱”,用以和其他学员模拟交易,一段时间后计算自己的收益,有人“赚”了,有人“赔”了,但大家都一笑而过,重要的是得到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这里是MBA的课堂吗?不,这里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的培训现场,创业培训是免费的,学费由政府补贴。

  2006年,正在面临困境,举步维艰的时候,张利就抓住了这样一棵救命“稻草”——免费创业培训。至今他还清楚地记着清华大学老师在培训课堂上讲的一句话:“企业要发展,就要抓住一棵最大的树,树长多高,你就跟着长多高。”

  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让张利记忆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给他带来了事业的成功。

  张利,佳木斯皇都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全市第一所能发美容美发大专文凭的学校。可两年前可不是这个样。

  那时,张利虽然摆脱了刚下岗的苦闷,但是也就是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美发师,可是他有“野心”,不想永远做一名美发师,他想发展,想把自己多年的积累传授给别人。可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创业。

  正当他满脸愁容的时候,佳木斯市财政局安排资金开展的免费创业培训结束了他彷徨的脚步。张利说:“像我这样的人,不需要技能培训,但是,创业却不知如何下手。财政部门出资金开展的创业培训使我茅塞顿开,为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短短的创业培训,张利知道了如何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不断的资金链条以及现代的管理理念。“这些都很具有实用价值,现在管理学校全部用上了。”

  从一个美发师到职业学校校长,从不到100平方米的非法培训班,到3000平方米的涉及美容美发、化妆、按摩、摄影、美甲、文身等多个技能的培训学校,张利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创业路。

  “我能有今天,创业培训给了我发展的目标,是财政部门扶我上马,又送我一程。现在我的学校不但招用了7名下岗职工,而且主要是培养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让他们掌握技能,重新上岗或实现就业。”张利说。

  在一旁的佳木斯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兴彪对记者说:“这些年实行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像张利的学校,每培训一位下岗职工,而且能够实现再就业的,财政给予100%补助。”

  “有了政府的扶持,那就放开手脚干呗。现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年缺口达600多人,现在大学生都来我这学习技能,实现就业。”自己创业,帮助别人就业,在张利的眼里他的事业很伟大。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治本之策。”佳木斯市财政局局长宋志民说:“佳木斯改变了过去就就业抓就业的做法,开展了以鼓励支持民众自主创业,兴实业、创大业为核心内容的创业行动,使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得到了充分显现。

  温暖数字

  截至2007年末,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68亿元,为促进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2007年当年,城镇新增就业74.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46万人,共有26.2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实现了就业再就业,职业介绍成功68.87万人。


  贫

  温暖感受

  在我国,每当人们谈及困难群众,总会首先想到“五保户”,随着“五保户”进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他们的吃、穿、住、医得到了保障,他们也告别“三无”概念,再也不是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代名词。

  温暖故事

  颐养天年不是梦

  王景芬关上最后一盏灯,老人们都睡了,她也该休息了。终于结束一天的忙碌,从一大早睁开眼睛,她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这些老人。自从来到大庆市福利家园,王景芬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这样度过,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福利家园的170多位老人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老人们真有福啊!”每一位来到大庆福利家园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生态福利院,花园式的建筑掩映在鲜花绿树之间。福利院里,老人们聚在一起,或聊天、或散步,其乐融融。楼内棋牌室、健身房、医疗室一应俱全。每个房间都安装有线电视、冰箱、饮水机……一般家里有的电器这儿都有,并24小时提供热水。服务人员平时挨个房间串门,陪老人聊天解闷,照顾日常起居。

  “三无”老人王忠山,一点也不像81岁的老人,他可是这里的“铁杆”院民。“你看我们的照片都制成挂历了,每年都拍一张,院长说,让我们也找找明星的感觉!”王忠山指着墙上挂的“明星照”笑得合不拢嘴。“我没儿没女,护理员一声一声爷爷地叫着,天天伺候着,知足啊!”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好啊,吃住全是政府包,鸡鸭鱼肉不缺,还经常给改善生活,瞧瞧,”赵大爷指着当天的菜谱说:“中午就可以吃到熘肉段了!”

  福利家园中最大的一位老人是90岁的姜老太,记者见到她的时候,正在打点滴,“有点小感冒,不算啥。”说着就不停地笑。当记者问她这里好不好,老太太说:“现在吃共产党的,穿共产党的,能不好吗?每年院里都给我们三、四套衣服,不满意还可以换款式,还给我们零花钱呢!”据赵志录介绍,这位老太是他前任院长亲自接来的,那时她住在一个濒临倒塌的小房内,靠捡破烂为生。现在老人可享福了,前一段四川地震,老人还捐出了100元钱呢!

  据大庆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杨慧颖介绍,2002年,大庆市财政投资3500万元,按“全国一流,全省最佳”标准修建了大庆市福利家园,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福地,孤儿健康成长的乐园,党和政府扶贫济困的窗口。

  温暖数字

  全省初步构建了以城乡低保为主,医疗救助、救灾等专项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支出由1996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4.9亿元,增长25.1倍,年均递增34%。 截至2007年,全省144.3万人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截至2007年末,全省共88.9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