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绥滨农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2008-08-11 09:22:2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陆书鑫 宋秀吉 王帮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1日讯 黑龙江绥滨农场作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土地承包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次成功改革;从单一种植到多种经营,让玉米、大豆、食用菌等产品在国内国外打开一条条销路……为全国农垦系统提供了生产经营的宝贵经验。

  “要改革就彻底改”

  自1948年支边队伍开进北大荒,绥滨农场经历了从初建到粮食自给自足再到有能力供给国家的过程。1985年,绥滨农场以“土地承包到户,实行联产责任制”为口号全面展开改革。1986年改革刚满两年,人们的收入就翻了一番,粮豆总产提高42.3%。农场改革的成功受到了国家体改委的关注,1987年绥滨农场被定为全国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进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

  为此,绥滨农场打破统管统种、统一调配的生产模式,鼓励职工群众自主发展、自主寻找市场。这里首次出现大规模的个体私有经济,发展起养殖业、工商业、果蔬业、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6大门类行业,使农场经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大宗农业种植,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此后,绥滨农场又在全国农垦率先搞起了“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二期改革试验,使绥滨农场的生产发展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借助地势平坦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寒地水稻项目,改变了过去豆、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的生产格局,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3%,5年内实现了粮食总产翻一番。

  生产、市场与国际接轨

  绥滨农场在发展中,不断地把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力求更广阔的空间。1998年,正式实施了“北开南联”的发展战略,北向俄罗斯发展,南与三峡库区移民进行联结,在俄罗斯建起了“友谊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了独立的边贸权。引进68家三峡移民,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三峡移民安置地。

  同时,绥滨农场积极采取与国际相接轨的生产模式,打开了国际市场:与日本建立起了长期江海联运出口生态玉米的合作伙伴关系;万寿菊颗粒与巴西的市场实现了对接,每年的销售总量达到5000吨;生产的苹果、圆葱以其优良的品质,受到了俄罗斯人的青睐,产品全部销往俄罗斯市场。

  市场的开发,给绥滨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职工群众发展新兴产业的热情十分高涨,也促使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为保证畜牧可持续快速增长,绥滨农场采取了“向科技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发展模式,推行了“五个统一”的饲养模式,积极引进新技术。目前,绥滨农场拥有万头猪场3个,五千头以上猪场11个,年出栏生猪18万头,母猪存栏1万头,奶牛存栏7000多头,鲜奶14500吨,实现畜牧总值2.6亿元。

  长远发展的“三化”

  绥滨农场发挥自然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此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而林业以“绿满垦区,建设生态家园”为重点,采取了包造林、包管理、包成活的“三包”政策。

  同时,绥滨农场着力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加快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在农场的帮助下,三江机械厂与四平收割机厂、农科院合作成功对玉米收割台进行改造;广开招商路子,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广泛吸引企业及个人来此投资精米加工、糠醛生产、稻壳发电等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2006年,绥滨农场对未来进行了“三化”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划,即农业现代化、农场城镇化、农区工业化。通过两年的实践,绥滨农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3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农业生产总值达5.2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