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市平房区通乡通村公路让11个偏远村屯通车
2008-08-21 13:40:1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明庆十 韩丽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1日讯 城区街路整洁宽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相信来过平房区的人都会对其辖区内道路建设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平房区以驻区大厂为依托,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高标准的建设了一批城乡公路,较好地解决了区内居民运输难、出行难、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难等民生问题,因此该区实施的道路建设工程也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民生交通”。

  完善路网布局改善城区环境

  平房区位于四环规划路之外,城区与其他中心城区比较相对独立。长期以来,该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该区道路建设缓慢,主干路少、通行压力大,路况基础差,百姓出行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平房区果断采取市区共建、区厂联动、社会参与的办法,不断增加城乡公路建设投入。仅2005年至2007年期间就投入3025万元,全面实施了联盟大街、兴建街、青年街、新疆大街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街路工程;改造了土路、背街背巷、无灯街路等,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建安街与龙滨路打通工程现场。于晓明摄

  在此基础上,平房区还大力实施城区路网建设工程。以完善路网布局,提高道路承载能力为重点,实施“13322”路网工程建设。即实施打通街路1条;实施建宾街、滨电头道街、谷丰南街等3条土路改造工程和会宾路、建安街和新疆三道街等3条背街背巷改造工程;实施建文街东段和新月街等2条大中修工程和建文街、保国大街等2条达标街路工程。街路改造完工后,全区的道路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路网布局进一步合理,道路承载能力逐步增强,既改善了城区环境,又对全区经济起到了快速拉动作用。

  通村公路修通农民富了

  “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腿泥”一直都是平房区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许多农民都用“扬尘路”和“水泥路”戏说当时的道路状况。对于平房区来讲,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直都是制约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农民种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盼修路、盼致富便成为该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以平新镇新华村为例,以前该村只有一条两米多宽、坑坑洼洼的简易机耕路,农民种植的花卉、蔬菜由于交通不便根本卖不出好价钱。为此,平房区从2002年初便请来专家对该区农村路网建设、水利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很快,进村的水泥路修通了,而平新镇新华村也成为了平房区最早修通水泥公路的村,一辆辆满载着农民希望的花卉、蔬菜运输车由此运往了其它区域畅销,道路通顺了,农民也富了。

  近年来,平房区通过建设城乡公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平房区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0887万元,同比增长6%;农业总收入19623万元,同比增长6.4%;农民人均收入5693元,同比增长13.1%。

  城乡公交网6万农民家门口坐上公交车

  农民在家门口乘坐公交车,在以前这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在平房区的乡村却成为了现实。目前,该区农村已有11个村开通了公交车,6万多农民可以享受在家门口乘车的方便。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方便农民出行,平房区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又实施了现代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该区首先在平新镇进行了农村客运网络试点,开通了361、210通村客运线路,在村道主要客流汇集点设置了站台,增添了20余辆无人售票公交车,使农民群众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如今,在平房区农村摩托车、农用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农家。城里人下乡,农村人进城,货车直入田间地头,农民出行、卖货、看病、上学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截至目前,平房区共修建农村公路22.3公里,总投资1900万元,水泥路面由2004年的3.4公里增加到25.7公里,占总里程的31.8%,实现通高等级路面的行政村达到72%,受益人口达4万人,初步形成了农村公路“主动脉”、“支血管”、“毛细血管”的连接畅通,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题。

  未来3年,平房区将实现全区城乡公路质量整体迈上新水平的目标,通过市场化运作,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道路总长度增加22.91公里,达到110公里;道路面积增加150公顷,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达到15.2平方米;建成区内路网密度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实现农村道路村村通,申请建设连接京哈高速公路的平房出口,使区内道路形成两环、六横、八纵的新格局,让城乡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