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讯 八月下旬,庄稼已经进入蜡熟期,因为玉米已可以“食用”,过去人们最忧心的“青黄不接”往往在这个时期已告度过。
在老哈同公路道外区永源段,路两侧仍有不少“陈粮”在交易,小山一样的粮堆旁,选粮机在运转,运粮车辆驶进驶出。而对于大部分粮商来说,他们和农民一样盼望着又一个丰收年。
这里,就是永源粮食大市场,每年全省约有100多万吨粮食从永源流向全国,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民间粮食交易市场,从永源成长起来的农民粮食经纪人,将交易范围辐射到全省粮食主产区。
当年的几个粮食收购摊点,现在的全球大豆现货价格监测点,市场告诉人们什么叫“奇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流通使“脑瓜儿好使”的农民看到了发财机会。
永源镇农民蒋继祥、邱立春等人,率先将自己生产的大豆推销到道外八区粮库制油厂,一四轮车大豆能多挣三四十元。自己产的大豆有限,他们就转手倒卖邻居的大豆。
倒卖粮食比种粮还挣钱。随后,永源镇一批农民纷纷加入倒粮大军。粮食多了,就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再多了,粮食加工厂家就派人来收购了。一到冬天,永源镇老哈同公路两侧绵延一两公里,全是山一样的粮堆。
汪有海是永源镇有名的粮商,他亲身经历了永源镇粮食市场的发展过程。最早,粮商们都使用500斤的小台秤,收粮时抽三袋粮食过秤,然后按袋数计算总重量。粮食上垛都用跳板,人工“扛大个”。不管粮堆有多大,全用苫布苫,不管多少粮全用麻袋装,清一色人工系口。不管多少钱,一律“现钱触”。
20多年后,永源镇粮食市场与时俱进。秤都是电子秤,小的10吨,大的150吨,没有称不了的车辆。装卸全用输送带,过去最重的活儿现在边说边笑就干完了。家家都有精选机,卖出的粮食保证符合国家标准。粮食储存全部使用棚罩,不再担心雨雪天气。最先进的要数网上结算,只要告知对方账户,一点键盘钱就到位了。
永源粮食市场还有重要的“国际性”。永源镇党委书记宋海涛说,永源镇是全省最大的大豆、玉米等原粮交易市场,是国内外粮食期货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美国农业部农产品供求报告,都要采用永源镇大豆产地价格信息。多年来,永源粮食市场一直是全球大豆现货价格信息监测点。
粮食安全问题日渐升温,粮食价格波动日益频繁,市场提醒我们粮食交易必须“现货”与“期货”相结合
永源镇粮食市场形成于“路边”,二十多年后依然经营于“路边”,收储规模小、经营方式散、技术信息滞后等因素,极大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无法适应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永源粮食协会会长汪有宽认为,单纯的粮食贸易必须以规模取胜,目前粮商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小场地、小收储、小批量”等小规模经营问题。
宋海涛说,粮食市场是永源镇的宝贵财富,是永源镇振兴的基础,几年来永源镇一直致力辟建新的粮食大市场,论证及规划已基本完成,新的大市场占地6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设施为交易服务中心和服务接待中心。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急剧波动。以大米为例,最高价格曾达到每吨1000多美元,而目前却大幅度回落到六七百美元。国产大豆最高价格上涨到每公斤8元左右,而现在又下降到每公斤6元上下。汪有宽说,价格波动使永源许多粮商“看走眼”,好几个人高价收购低价出手,每吨损失上千元。
粮食期货专家刘锐锋认为,永源镇粮食市场的前景,取决于“经营规模、粮食加工及合作”等诸多因素。
第一,永源镇粮食交易目前只能反映价格信息,却没有“话语权”,原因就是经营分散,如果粮商们能协调起来,百万吨的交易量就可能干预甚至制定价格。
第二,永源镇粮商基本在挣差价,即使没有大的价格波动,这种原粮交易利润已压缩得很小,而粮食精深加工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粮商搞加工可以使其在销售与加工等多个环节上游刃有余。
第三,传统的粮食交易,使粮商没有稳定的货源,也缺少规避风险的手段。粮商第一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获得低成本的粮源;第二要与金融期货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期货等现代经营手段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