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夜幕》让我们关注影视经济 打造冰城城市名片
2008-09-04 10:02:0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配图)

  东北网9月4日讯 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不仅让哈尔滨的传奇故事和传奇英雄再次引起世人关注,也让哈尔滨独特建筑和街景,通过导演赵宝刚唯美的镜头,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就像《五朵金花》之于云南,《刘三姐》之于广西,《上海滩》之于上海,《夜幕下的哈尔滨》也可以成为哈尔滨最浪漫的城市名片。它的热播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品读  哈尔滨的“混血”气质最独特

  《夜幕下的哈尔滨》整部剧都是在哈尔滨拍摄的,精益求精的赵宝刚,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拍得唯美而大气,尽显独特的“混血气质”,再现了当年哈尔滨的历史风貌。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庄鸿雁说:“有些观众看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感到不解,认为剧中反映的老哈尔滨过于洋气和现代。其实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哈尔滨的建筑与文化特色已经奠定,那就是以俄罗斯文化为基调、中外文化融合的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反映在市民文化生活中,不论是饮食、服饰、语言、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均深受俄罗斯及欧洲文化的影响。哈尔滨市民说俄语,喝啤酒,吃西餐,看的是话剧、芭蕾舞和好莱坞同步大片,听的是交响乐,跳的是探戈和华尔兹,出门乘洋马车和出租汽车。尤其是服饰很洋气,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上海。往往在巴黎流行的服装,不出两个月就能穿在哈尔滨姑娘的身上。可以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让全国观众了解了哈尔滨的历史,领略了老哈尔滨的城市风情。”

  曾经来我省访问的俄作协主席加尼切夫,就将哈尔滨赞为“最独特的中国城市”。他说:“我们游览这座城市时总有一种熟悉感,仿佛是走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城市。同时,哈尔滨又是一个非常中国化、民族化的城市,这种中西合璧的气质,让她成为最独特的中国城市之一。”

  反思  保护、修复老建筑迫在眉睫

  曾经在哈尔滨拍摄了《红色追击令》的导演李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心里一直有老哈尔滨情结,她不像上海那样浮华,由于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她的气质更加敦厚和质朴,城市的建筑、街道,包括一些小小的咖啡馆,都散发着一种朴素的艺术气息。但是真正到这里拍戏,我发觉哈尔滨与我想象中的还有差距,比如许多老建筑被拆得七零八落,跟新建筑的协调感很差;树木、绿地和街心花园少得可怜;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一楼都变成了商店……通过镜头,我可以找回‘老哈尔滨’的气质和感觉,但是在现实中,她更像一锅‘东北炖菜’,而非人们想象中的带有中国风情的西餐。”

  拍摄《夜幕下的哈尔滨》,赵宝刚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很难在画面中再现当年哈尔滨街区建筑的完整性。因为除了中央大街和道外部分街道还保存完好,赵宝刚已经很难找到能远景拍摄当年老哈尔滨风貌的外景了。即使中央大街,也只能拍摄部分外景和夜景。因为只要镜头高度超过三层楼,中央大街两侧的高层建筑就会出现在画面上,而且中央大街两侧的老建筑虽然还在,但底层已被花花绿绿的牌匾和门面“开膛破肚”,门窗已塑钢和铝合金化,若拍摄细部就会失去历史真实。所以无奈之下,赵宝刚只能拍摄夜景和局部。还有多次出现在镜头中的哈尔滨火车站,因为最具浪漫色彩的老哈尔滨火车站已化为乌有,《夜幕下的哈尔滨》剧只能以香坊火车站代之。尽管香坊火车站也是俄式老建筑,但却无法与老哈尔滨火车站同日而语。即使如今还“健在”的秋林,由于楼层的接高,整体环境的破坏,已不能在剧中再用。

  庄鸿雁说,哈尔滨要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首要任务就是加大保护和修复老建筑的工作力度。


  倡议  开发《夜幕》旅游专线

  《夜幕下的哈尔滨》选择我省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开发对象,为提高哈尔滨乃至我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董鸿扬说:“一部《乔家大院》带动了山西旅游;《闯关东》的热播让我省和朱开山的老家山东省章丘同时打出了旅游牌;赵本山的《刘老根》同何庆魁的《圣水湖畔》,让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龙泉山庄和查干湖一度成为旅游热点。如今,哈尔滨的机遇来了,我们应该开发《夜幕下的哈尔滨》旅游专线,将该剧拍摄的景点串联起来,剧中的服装、道具和部分场景应该保留。同时将该剧诞生的过程,从小说创作、到评书连播、再到话剧、影视剧的创作,还有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小说人物原型以及拍摄花絮等等,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展览,借鉴全国各地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打造《夜幕下的哈尔滨》精品旅游线路。在黑龙江,曾经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如马占山打响江桥抗战第一枪,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李兆麟、赵一曼、赵尚志等英烈的抗日故事,“八女投江”的壮举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开发的红色旅游项目。”

  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郭淑梅说:“从王刚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到哈尔滨话剧院的经典话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再到赵宝刚的新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取得了轰动效应,也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经典的力量。我省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只要树立精品意识,深入挖掘红色宝藏,一定会创作出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强的黑龙江红色影视作品。”

  展望  打造龙江影视文化产业链

  我省独有的冰雪景观资源和中西合璧的文化资源,已经彰显出巨大的影视价值。如何利用影视资源宣传黑龙江形象,同时把握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是急需我们探讨的话题。我省文化学者刘邦厚曾经建议说:“有效开发利用我省的影视富矿,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影视拍摄基地。这方面,哈尔滨得天独厚,我们可以将太阳岛风情区上的俄罗斯风情小镇作为影视拍摄基地,那里有27栋原汁原味的俄罗斯老房子,在俄罗斯也极为罕见。此外太阳岛上的其他景观、哈尔滨市内的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索菲亚教堂、道外老房子等一些著名景观,都可以作为这个影视基地的辐射点。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在哈尔滨市的周边地区集中地建一些老哈尔滨的模拟建筑和景观,重现哈尔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的异域风情。这里不仅能够作为影视基地吸引更多剧组的到来,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售票,为人们提供观光、娱乐、餐饮等一条龙的服务,让人们在这里体味老哈尔滨人的生活和文化。

  或许,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政府不能进行大规模投入,建立黑龙江自己的影视基地。但我们不应该因此忽视影视文化的影响力,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公司或省外力量创造我们的拍摄基地。省曲协秘书长孙静波说:“一部大片的拍摄,就可以留下一个大规模的实景场地,这样的场所可以成为永久外景,同时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景点,以后就会有一个综合性的收益。我省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剧组到黑龙江,然后从影视拍摄的后勤生意着手,政府给予积极的引导,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应该是一种发展本省影视文化产业的方向。”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