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5日讯 4日,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农民王某又收到一张请帖,这已是他这个月收到的第6张请帖了。这个月,为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他随了近500元钱。“现在不光婚丧嫁娶得随礼,盖个猪圈、建个大棚都可以摆几桌让大伙去随礼。关系好的,就得随个500元、1000元的。”王某无奈地说。
近日,哈市妇联对平房区平房镇、平新镇200户农村家庭进行的“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村人情消费支出次数频繁,筹码不断加大,一年随礼十几次。有时碰上“6月18日”、“8月8日”这样的“大日子”,有的农民需全家人分头随礼。
农村人情消费的名目也越来越多。一个普通农民的人情消费支出已从过去的生死婚葬、修房上梁等几个名目扩大到现在的升学、乔迁、职务提升、参军、生意开张等10余项。“我欠了别人的债可以拖一拖,可人情债拖不得,就是‘抬’也要多随点,把礼还上。”王某苦笑着说。记者发现,如今农村宴席的标准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村办酒席一般少则10多桌,多则五六十桌,有的还有头席、二席之说。每桌花费100元至300元不等。
调查显示,参加关系好的人的婚礼,35.5%的农民会随500至1000元,36.6%的农民随100元以上、500元以下,27.9%的农民随100元以下(含100元)。对于关系一般的,农民们普遍认为50元以下根本拿不出手,选择100元以上的达到39.3%。村民李某介绍说:过多、过滥的人情费使礼节变了味,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91.3%的农民感觉随礼这项支出给日常生活开销造成了压力。需要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时,农民们往往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接受调查的农民2006年一年的人情消费占年家庭纯收入的30%至60%。
农村人情消费如此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好面子。75.4%的农民认为同村居住,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拒绝,否则面子上过不去。有的农民认为别人都办得起、送得起,如果自己不办、不送,太没有面子。二是有攀比心理。43.2%的农民认为,随礼的多少肯定会影响感情,一些农民认为“回送对方的礼金必须略高”。60.7%的农民随礼是因为以前收了别人的礼,现在得还。即使以前没有人情的,将来自己家“办事”时还可以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