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19日讯 随着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各电视台热播,关注哈尔滨老建筑、老房子,尤其是电视剧中涉及到的一些“革命旧址”的热潮也开始兴起,并搅热了更多外地游客的“红色之旅”、“革命旧址游”……但像口琴社、牵牛坊、一毛钱餐馆等革命旧址,却早已不见了踪影,让寻址而来的人无比遗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党在哈尔滨的革命历史丰富多彩,历程辉煌。加大对革命旧址的宣传、保护和利用工作迫在眉睫。
“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喜忧参半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光芒街上,一座红顶黄墙的俄式木制平房在四周楼房的掩围中,显得沉静而安详。这就是著名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省委的“文件库”,省委对各地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从这里起草发出的。如今,这个百余米的小屋已办成了纪念馆,仍保持着上世纪30年代的原貌,是这个城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任馆长肖震告诉记者,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来这里的参观者有所增加;因为开了个图书室,每天来这里看书的人也多了起来。该馆还经常“走出去”,到学校、部队办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是哈尔滨保护完好的革命旧址的一个代表,早在1986年就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畴。但当年同时成为文保单位的另外几处——刘少奇同志革命活动旧址、赵尚志烈士革命活动旧址、赵一曼烈士被捕养伤处旧址、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记者17日来到哈市道里区河广街,在一片被板栅、私建民房围堵的居民区里,找到了“刘少奇同志革命活动旧址”。这是1929年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来哈领导中东铁路工人运动,召开工人代表座谈会的旧址。虽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居民肆意乱建、扩建,旧址被团团包裹起来,很难看到原貌。里面的一个住户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慕名参观,有关部门也一次次来勘查,可一直也解决不了这里的问题。
迁移住户,修缮遗址,保护利用,这样的问题何以难以解决?记者采访时相关部门都摇头:呼吁了很多年,至今还是老大难。像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即儿童电影院),虽然是省、市级文保单位,但从里到外都被商家“占领”,有关部门多次呼吁也未见效果。
谁来承担保护责任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保护责任不清是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规定,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该是产权单位负责文物的维护管理工作,但那些被商用的很多是几经“倒手”,找到责任者真是难而又难。
记者从哈尔滨市党史研究部门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有资料可查的革命遗址遗迹约有近百处,而被列入省市文保单位的还不足十处,大量的属于“规划”范畴,也就是说,尽管有关部门、专家给予了关注和呼吁,但还难以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像周恩来早期来哈居住的东华学校旧址、护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旧址、上海旅馆旧址、“牵牛坊”旧址等纷纷被拆除,无人对此承担责任。
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张伟处长介绍,现哈尔滨画院是1928年哈尔滨市委护送赴苏的中共六大代表的接待站。这个接待站共接待了瞿秋白、张国焘、罗章龙、周恩来、夏曦等40多位六大代表。香坊成高子车站是1932年4月赵尚志策划并实施的震惊东北的炸毁日本军用列车事件的发生地。这些在哈尔滨地方党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革命旧址,都是哈尔滨市历史最辉煌的部分,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它的历史价值,宝贵的历史资源由于无人重视而被无端浪费掉。
挖掘保护任重道远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十分重视对革命旧址的宣传、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来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张伟处长告诉记者,1923年10月,党在东北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哈尔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到哈尔滨,哈市成为领导东北地区党的活动和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哈尔滨进行过革命活动,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那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民族英雄,在哈尔滨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
张伟处长说,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保护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发展旅游业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也因此,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发“红色之旅”路线图,挖掘和打造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和利用这些革命旧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