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2012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70% 大牧场呼之欲出
2008-09-24 07:11:5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4日讯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河北省政府14日对外通报,目前,“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被刑事拘留的19名犯罪嫌疑人,有18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记者了解到,由于企业原料奶供应不足,“抢奶”现象愈演愈烈。在一些地方竟然有“蒙牛”、“完达山”、“龙丹”等6家乳品企业前来“抢奶”。因此,“三鹿事件”后,专家呼吁,借此整顿全国奶业的机会,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规模化饲养。据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介绍,全省力争到2012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

  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2007年全国奶牛存栏1470万头,比2006年增长7.8%。奶类总产量3650万吨,比2006年增长10.5%,奶牛发展速度惊人。

  1994年,我省奶牛存栏73.2万头,而到了2007年末达到了181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78万吨。

  在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说,我国奶牛养殖业已开始从超常规增长向正常增长转变,我国现代奶业发展必须迈过标准化这道坎。

  我们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之后,大批黄牛改良成奶牛,且从国外引进奶牛。

  当时,不仅鼓励农民饲养奶牛,就连市县、乡镇、村干部,都有发展奶牛指标,并且直接和政绩挂钩,完不成任务就有下岗的危险。

  于是,大量国外的低产牛被高价买回,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闹剧:把黄牛涂上颜色,冒充“黑白花”。还有些地区奶牛增长速度出现了不切合实际的增长,远超奶牛自然增长率10%的范围。也就是说,有些数字是叠加出来的,或是虚报的。

  中国乳制品行业长达1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缺乏引导,以散户饲养为主,生产模式主要以“公司+农户”和“公司+奶站+农户”为主,在这其中,处于生产上游的奶农和奶站却没人监管,以至于出现质量问题。据河北省政府14日对外通报,目前,“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被刑事拘留的19名犯罪嫌疑人,有18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因此,“三鹿事件”后,专家呼吁,借此整顿全国奶业的机会,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规模化饲养。

  奶农:跟风之痛

  在政府的鼓励下,大批农民变成奶农,加入养牛大军。上世纪末和世纪之初,我省和全国一样出现了“炒牛热”的现象。一头刚出生的母牛犊,就能卖到5000元。如果谁家奶牛生了个母牛,就会摆上几桌,请乡亲喝酒。而一头即将产奶的育成黑白花奶牛价格也由几千元,炒到了一万六七,超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以来,受饲料价格上涨影响,奶业市场出现波动。据双城市畜牧局副局长白仁和介绍,据他们调查统计,由于饲养价格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持续攀升,使得奶农的比较效益下降,饲养一头奶牛1天的成本平均增加近3元钱,但奶价却迟迟没有提高。

  2006年底,我省原料奶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仅为1.73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角钱。奶比水还贱。

  由于饲养奶牛的成本大幅提高,而原料奶价格却没有相应上涨,奶农利益受损,致使奶农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下降。奶业市场走向低迷,奶牛价格也一落千丈。

  2007年春节前,记者在双城市团结牛市看到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场景:奶农刘兆昌蹲下身子,用手撸了一下涨得像气球一样的奶牛乳房,白色的乳汁立即射出。此时,刘兆昌眼里噙着泪水。“这头牛产奶量非常高,杀了吃肉太可惜了。但养牛不赚钱,只好把它买了买点年货。”

  在哈尔滨,许多奶农把正在产奶的奶牛以两三千元的价格卖给屠宰场,当作肉牛杀掉卖肉。一头刚出生的母牛只卖500多元,甚至当公牛犊卖给药厂杀掉提取血清了。

  被称为奶业第一县的双城,2006年的奶牛淘汰率达20%,超过了自然增长率。这也意味着奶牛存栏量有所下降。

  由于饲养奶牛的比较效益下降,大量奶牛被宰杀,导致我省2007年上半年奶牛存栏量下降。截至2007年6月底,我省奶牛存栏量为177.7万头,而2006年底的存栏量为178万头。

  今日链接我省奶企合格率高

  日前,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共涉及109家企业,87家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其中我省有32家:

  哈尔滨惠佳贝食品有限公司;哈尔滨金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森永乳品有限公司;哈尔滨太子乳品工业有限公司;双城雀巢有限公司;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城分公司;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辰鹰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红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圣元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北安农垦绿宝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富裕明星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格球山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和平牧场乳品厂;黑龙江省农垦华威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龙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山分公司;黑龙江兴安岭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汇昌乳业有限公司;伊春惠佳贝乳业有限公司;依安县摇篮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铁力市盛中乳品厂;北安宜品乳业有限公司;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萝北圣元乳业有限公司

  “三鹿事件”,无疑给快速发展的乳业泼了一盆冷水。纵观“三鹿事件”,问题主要出在奶业生产环节的上游——奶站、奶农。我省作为奶业大省,应该发挥奶源基地建设经验,发展规模牧场,解决奶业发展中的“症结”,让我省的乳业走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奶源大战之弊

  “得奶源者得天下。”就在奶牛快速发展的同时,乳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蒙牛、伊利、光明等乳品企业迅速扩张,加工能力过剩,而受到奶业波动影响,原奶产量却没有提高。乳品企业“吃不饱”,大批生产线闲置,致使乳品企业四处“抢奶”,甚至不计成本。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镇团山屯采访时记者发现,该屯有产奶奶牛一百五六十头,现在一天能产奶3吨左右,产奶量比2005年同期减少1吨多。完达山乳品公司团山屯奶站站长马家俊说,他们奶站每天只能收上来1.4吨奶,另外的都被其他乳品企业“抢”走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企业原料奶供应不足,“抢奶”现象愈演愈烈。在一些地方竟然有“蒙牛”、“完达山”、“龙丹”等6家乳品企业前来“抢奶”。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奶牛产奶旺季、乳品销售淡季,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也是一年中最低的。然而2007年的夏季,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乳品企业为了争夺奶源纷纷提高收奶价格,开始“抢奶”。

  抢奶升级,政府出面。在肇东市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奶贩子嫌伊利肇东乳品厂收奶价太低,就把奶卖给价格较高的蒙牛,结果送奶车被当地政府拦截,强行阻止奶源外运。这个奶贩子一气之下把9吨鲜牛奶倒进地里。

  记者在一份《肇东市原奶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安排意见》的文件上看到,文件要求“坚决做到一吨奶不外流,外埠车辆一台不准进入,查处的车辆一台不放过”。

  许多地方都以“规范奶源市场、防止奶价波动伤农”的名义,阻止当地奶源外流,以保护当地乳业发展。而部分奶农和乳品企业则认为,政府部门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让奶农卖不上高价奶,伤了他们的心。

  就在奶源满足不了乳品企业生产的同时,一些乳业巨头没有努力培育第一生产车间——奶源基地,而是盲目扩张,四处建厂争夺市场,造成资源浪费。

  奶站之黑

  从现在的调查结果来看,“三鹿奶粉事件”问题就出在奶站上。据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介绍,国外奶业发达地区,都是规模化养殖,或是以合作社的形式饲养奶牛,是没有私人奶站的。“国内的奶站一般都是帮助乳品企业收奶,每收一吨奶乳品企业付给其一定的服务费。”吴和平说,这样的私人奶站,在我省有上千家。

  近几年,我省乳业迅速发展,再加上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进驻,原有的奶业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公司+农户”(即分散饲养散收牛奶)、“公司+奶站+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等模式,并且很快占有优势。因为,乳品企业不用投资建设自己的奶源基地,有足够的资本高价收奶。

  这些乳品企业没有建设奶源基地,而是靠中间商高价四处抢奶。因此,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奶站、奶贩子。一般来讲,奶站并不是赚鲜奶的差价,而是乳品企业付给其一定的服务费。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乳品企业付给奶站的服务费少得可怜,每吨只有几十元钱,扣去原料奶的冷却费用、电费、运费等,这些奶站根本不赚钱,因此部分奶站不是掺假,就是克扣奶农。

  谁来监管奶站?奶站这个介于奶农和乳品企业中间的机构,缺乏监管。按照有关规定,收购的奶必须经过质检部门等第三方的检测。但是据记者了解,在没有发生“三鹿事件”之前,几乎没有第三方对奶质进行检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保证不了奶的质量,部分奶站和乳品企业常常克扣奶农,影响奶农饲养奶牛的积极性。

  这些奶站不像奶源基地那样,与奶农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在产奶淡季的时候,高价抢奶,旺季时,拒收或限收原料奶。甚至几家奶站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整治”奶农,以至出现奶农倒奶的现象。

  练好“内功”才能天下无敌!

  我们不是幸灾乐祸,但“三鹿奶粉”事件的确给了龙江奶企一次难得的机会。“三鹿之祸”根在“内伤”,在奶源基地数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疯狂扩充市场地盘,必定落得“虚火攻心”,蒙牛、伊利等落马大腕皆是如此。

  现在,乳业市场已是常温奶的天下,而乳业寡头之所以舍弃传统的巴氏鲜奶,而靠常温奶打天下,正因为常温奶是能够最快速占领全国市场的产品,企业可以借此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并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迅速扩张的奶企必须有足够的奶源基地作为原料保障,否则,就会产销脱节、腹背受敌。可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谈何容易,不但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且建设国际标准的牧场门槛极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高技术、高资本投入和非常专业的人才。于是,诸多奶企放弃“内功”修炼,去转挖别人的墙角,奶源大战屡屡打响。这就给了个别奶农和奶贩子可乘之机,为达到“更低投入、更高产出”的目的,个别奶农和奶贩子“加料”生产,牟取暴利。加之盲目扩张使企业质检规定形同虚设,有毒牛奶就这样“大摇大摆”走进了市场。

  “三鹿”的教训摆在眼前,奶企不修炼“内功”,即扎扎实实搞好奶源基地建设,就不可能长盛不衰、天下无敌。是继续投机取巧,还是安心提升“内力”,这是摆在所有奶企前的一个问题!


 

  龙江乳业借机壮身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共涉及109家企业,其中87家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在这87价企业中,来自我省的就有32家。

  从抽检结果看,我省乳制品质量很好。有人士分析说,这得益于我省在奶源基地建设、规模化养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得原料奶的质量得到保证。

  目前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近40%,全省奶牛存栏500头以上,单产达6.5吨以上的规模牧场有50家左右。

  目前,全国只有不到10%的牛奶原料来自牧场,其余的90%以上都是来自奶农,以及被乳品企业讳莫如深的复原乳。这与新产业政策规定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30%相差很远。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发改委相关政策的出台,势必让每个乳品企业把自建牧场提到日程上来,这成为刺激企业投资自建牧场的最直接原因。”

  中国奶源模式分为四种:

  “公司+农户”,即分散饲养、散收牛奶模式;

  “公司+奶站+农户”模式,即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

  “公司+奶牛合作社”模式,即奶农(奶牛)合作社模式;

  “公司+小区+奶户”、“公司+规模牧场”,即小区模式、规模牧场模式。

  这四种奶源模式,企业对奶源控制能力依次增强,但在中国最为盛行的奶源模式,恰恰是前两种企业对奶源控制能力最差的模式,后两者还只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大方向。

  我省奶源模式主要采取后两种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企业较大程度上对奶源质量的控制。其中,完达山、飞鹤、龙丹、雀巢等乳企纷纷培养奶源基地。

  “三鹿事件”发生后,省畜牧部门多次召开会议,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奶源基地,并要求各级政府对奶源基地进行规划,发展规模养殖,并且提供资金支持。

  据介绍,8月28日,省政府公布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我省将利用5年时间,共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279个,其中存栏5000头和10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各10个。据此,5年后我省奶产量有望翻一番。

  事实上,飞鹤乳业不惜耗费巨资一直在自建牧场。它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在北纬47度被公认为世界优质奶牛饲养带上,建设了2个超大型欧美国际示范牧场并投入使用,且计划在5年内再建设10个万头国际标准化牧场,以确保奶源的质量和品质。

  其中,位于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的欧美国际标准化示范牧场已进入前期运营阶段,将于今年10月底正式完工,年底奶牛存栏数将达1万头,预计每年可提供6万至7万吨有机奶源,主要用于其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自身乳品生产。第二个标准化示范牧场已在位于齐齐哈尔的甘南县开工,目前两个项目已投资6亿元左右。据介绍,10个牧场均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境内。

  据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介绍,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是奶业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奶牛单产,还能改变分散养殖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证乳品质量。全省力争到2012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

  “三鹿事件”发生后,我省的消费者纷纷选择了地产品牌的牛奶,这也加大了我省乳品企业的信心,给我省的乳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龙江乳业,期待更强大……


 

 

  告诉你产业化程度高达98%

  美国奶业主要采用的是规模牧场养殖模式,可以保证企业较大程度上对奶源质量的控制。

  同时,美国奶业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产业化程度高达98%。奶业合作组织体系在美国相当发达,主要有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三类,为奶牛场提供饲料、种子、农药、机械等,而且还提供奶牛改良技术、牛奶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方面的服务。

  另外,美国奶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科技在奶业发展中的作用占60%以上。良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群的产奶量,改善牛群饲养管理条件、加强疾病控制方法等使个体奶牛的产奶量得以继续增加。自1950年以来,美国奶牛存栏总头数一直减少,单产奶量一直增加,总产奶量持续增加。

  一体化经营

  在荷兰,现有22家乳品厂中有13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应本国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厂。

  在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瓦利奥公司,吸收全国25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参加,在全国设立33个加工厂,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18亿美元之多。

  新西兰实行高度纵向一体化模式。最低一级是农场主,上面一级是奶农合作社,最上面一级是乳业委员会。农场主拥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拥有乳业委员会的股份。农场主把生产出来的牛奶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卖给乳业委员会,乳业委员会通过它的全球营销网络把这些乳制品销售到海外。

  家庭牧场注重质量

  在德国饲养奶牛主要是以家庭牧场形式存在,规模一般在100~200头,同时拥有土地200~300平方米。牛场和土地的管理由3~4人即可完成。由于受到欧盟奶业生产政策的影响,牧场是受配额生产限制的。

  近20年来,德国牧场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的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上。

  在设施上,德国人还投资兴建了设计先进的牛舍和挤奶厅,形成了散栏式牛舍和挤奶厅齐备的现代化舍饲方式。与此同时,牛舍开始使用漏缝木地板,这样可以储存牛粪,减少清洁牛粪时的劳动强度和劳动力,为机械化清粪创造了条件。

  奶牛饲养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饲料从以前以青干草为主改进成草青贮技术。现在,德国很多牧场基本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效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