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讯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财政和居民收入持续上涨,农村改革以来,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快速崛起。2007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实现678.7亿元,比1978年增加668.1亿元,增长63倍,年均递增15.4%。县(市)人均生产总值13350元,比1978年增加13106元,增长53.7倍,年均递增14.8%。
哈市占据全省十强县(市)半壁江山
2007年,在全省68个县(市)的社会经济综合监测评价中,哈尔滨市有5个县(市)跻身全省十强之列,分别是阿城区(第2名)、双城市(第4名)、呼兰区(第5名)、尚志市(第9名)、宾县(第10名),占据全省十强县(市)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紧紧围绕农民和县(市)财政“双增收”这一核心,以农业产业化兴县、新型工业化强县为主题,推进“农工换位”、“粮牧换位”,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
2007年,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678.7亿元,其中5县(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8.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24%,占10强县(市)的59%,占全市县域GDP的93%。双城、呼兰、阿城和尚志等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5县(市)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25.7亿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9.1亿元)3倍多。5县(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元,其中双城市超过两万元大关。
县域经济发展由重速度转变为质量并重
统计分析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哈市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重速度到质量并重的根本性转变,其中突出标志是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稳步增加,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最近几年,哈市县域经济实现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309.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78.7亿元,年均递增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9.4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年均递增6.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007年的32.3∶30.6∶37.1,第一产业下降了4.2个百分点。从1978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4.3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稳居全省十强县前五位的双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初,粮食生产“一枝独秀”,财政收入不过2000万元,经济总量位于全省中游。
双城市依据实际,确定了“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业”的思路,并大胆引进雀巢公司,从而走上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用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之路,全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财政与农民收入“双增长”,去年该市财政收入达7.3亿元,其中60%的财政收入由以双城雀巢公司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
2002年,宾县经济发展名列全省第17位,到2007年却一跃进入全省十强县之列,宾县的成功之处就是“辟建开发区、发展加工业”。
2002年9月,宾县建立宾西开发区,以引进生产加工型、创税型项目为重点,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医药、包装、汽车制造等7个行业。到去年底,已有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项目77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32个,超5000万元的24个,总投资约300亿元。在入区的企业中,已有29个企业正式投产运营,实现产值15亿元,实现税金1.5亿元。
宾县通过发展加工业,在几年时间里将三次产业调整为25.7:43.4:30.9,使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亿多元提高到去年的4.1亿元,成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县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