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8日讯 近日,记者接到读者电话说,松花江方正高楞段遭遇疯狂采沙,严重破坏了松花江河床和行洪。23日,记者来到松花江高楞段,发现这里确如读者所说,疯狂的采沙已经将这段区域内的松花江河床破坏得千疮百孔。
河床沟壑纵横,采沙筑坝“腰斩”母亲河
伸入江心的采沙大坝
23日15时,记者来到了松花江高楞段,这段松花江隶属方正县水务局和通河县水务局共同管辖,按照规定,以松花江中心航道分界,江南由方正县水务局管辖,航道以北归通河县水务局管辖。
在江边上,有两座沙山上有人正在抽沙,一根碗口粗细的水管一端通向江里,一端挺立在沙山上,机器开动后,水和沙子喷涌而出,水流回江中,沙子则留在了沙山上。
沿着江边向上游走,河床上大大小小的沙坑随处可见。一些大型卡车和装载机正在紧张装运沙子,而在江中,3条采沙船也在紧张地作业。两条船在江南岸一侧,一条船在江北岸一侧。知情人说,靠近南岸的船只作业点应该属于方正县境内,靠近北岸的应该属于通河县境内。
在小罗密河入江口附近,一条近百米长的大坝伸向江中,不注意还以为是江堤呢。知情人介绍,这是采沙人为了方便运沙子,用采沙的废弃料修筑起来的一条大坝,直通江心的采沙点,采出来的沙子可以直接装车运走。为了采沙,在江中修条大坝,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采沙的利润也由此可见一斑。知情人说,就在这一段不足千米的江边,大约有4伙人采沙,平均每伙人一天采沙在300~400立方米,目前1立方米的沙子市场价格在20元,扣除费用,1立方米的沙子纯利润10元,那么沙主一天就可以赚3000~4000元,一年可以采三季,一年的利润就是八九十万元。丰厚的利润是导致疯狂采沙的根本原因。
曾有多人死于“沙坑”
在江边,记者遇见了来此悼念孩子的刘凤珍老人。刘凤珍今年60岁,家住在高楞。去年6月24日,她13岁的孙子杜辉在江边玩耍时,滑进了江边的一个深坑中,不幸淹死了。他们在打捞孩子时,发现这个坑将近4米深,因而怀疑这个坑是采沙造成的。他们将方正县水务局、采沙承包人以及另一个采沙人告上法庭,要求三被告承担责任。
据刘凤珍讲,她在这里生活了40年,以前每到夏天,江边的沙滩上就聚满了大人孩子,人们在水中游泳嬉戏,因为江边水浅,也没有陡坑。可是近十年来,因为采沙者越来越多,导致江边沙坑一个连一个,淹死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先后有10人溺水死亡。
方正县河道管理站:我们肯定管不好
24日,记者来到方正县水务局河道管理站。赵春海站长说,松花江上采沙的确很乱,有4家采沙,其中有两家没有水务部门颁发的采沙证,属于非法采沙。赵春海为难地表示,最近一两年来,管理难度相当大,一是因为执法力度不行,没有强制手段;二是“政府免费用了一部分沙子”,所以执法时就很难;三是这段松花江由方正和通河两个县管理,有一部分采沙行为发生在通河管辖范围内,他们不能越境管理。赵站长说:“单靠我们河道管理站,肯定管不好乱采沙行为。”
离开方正县河道管理站不久,记者接到了方正县水务局工会主席王世伟的电话,他告诉记者,针对松花江采沙严重的情况,他们已经研究处理方案,严肃处理非法采沙行为,规范采沙。王世伟还表示,他们一定在一两天内就下去调查,这次一定严肃处理。
通河县水务局:局长都不在单位
24日下午,记者来到通河县水务局。
记者到达通河县水务局的时间是13时40分,可是在该局大楼内很少见到工作人员。收发室内的看门人告诉记者,局长们都不在家,可能出去开会了,也可能有别的事出去了。看门人找了半天,才找到该局办公室的一位王姓副主任,这位王姓副主任告诉了记者该局分管采沙的副局长仇志国的电话。
针对通河县有多少家采沙企业,有多少家属于非法采沙等问题,仇志国表示他也不清楚,并反问记者“你怎么知道他们是非法采沙”,后来他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需要问具体负责审批的张凤杰。按照他提供的张凤杰的电话打过去,却无法接通。
然而,记者在江边采访时,知情人告诉记者,确实有人在通河县辖区内非法采沙,因为这些人接到过通河县水务局下发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根据《黑龙江省河道采沙管理办法》的规定,针对这样的现象,河道主管机关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必须停止开采”,但是,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些船只还在开采。
方正:叫停所有采沙行为
通河:准备进行调查
26日截稿前,记者接到方正县水务局王世伟的电话,他告诉记者,记者采访当天下午,他们局就派人到松花江高楞段,叫停所有采沙行为,然后将进一步调查处理。经过他们初步调查,4家采沙企业只有一家有方正县水务局颁发的采沙证,还有一家有通河县水务局颁发的采沙证,但作业地点在方正境内。
26日14时40分,记者再次打通了通河县水务局仇志国的电话,对于记者询问的“对于采沙问题有没有进行调查”的问题,这位仇副局长很生气,质问记者:“我在外面你说我怎么调查?”
半个小时后,仇志国打来电话表示,无法找到他们局的相关人员,因而无法回答记者上面的问题。“要不你‘十一’以后再来吧,我们和你一起去调查!”他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