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备忘录:在烈火中涅槃
2008-10-16 09:13:5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作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北粮南调。

  东北网10月16日讯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毕竟是一个古老的美好神话。而哈尔滨市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在改革的烈焰中浴火重生的现实。当众多的人们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上时,我们同样为这一重大改革所派生的改革成功而欢欣鼓舞。因为,改革,绝不仅仅发生在广袤的原野。

A、30年前,中国农村的那场重大历史变革与粮食有关,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数以亿计的人口不再饿肚子。当然,改革,绝不仅仅发生在广袤的原野

  30年前,当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安徽小岗村的20位村民含泪按下了分田的手印时,他们的要求无非是从此能吃上饱饭。

  中国的改革,与粮食有关。

  关于中国,居心叵测的西方人曾经有两大预言:其一是中国要在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发生“和平演变”;其二,到二十世纪以后,中国的粮食无法养活中国的十数亿人口。历史的演进,重大的历史变革,让西方人的预言彻底破灭了。是中国的农村改革,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排着长长的队伍,拿着各种颜色的粮食购买证,眼巴巴地期望能领到几斤大米与白面,这是多少人曾经永远无法消失的记忆。一颗小小的粮食粒儿,这一维系着人类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物质,同样维系着政权的是否稳固;维系着社会的是否安宁;维系着经济是否发展。建国30年居然老百姓吃不上饱饭,不能不让人沉重地思索,这是不是一个应该解决的体制问题?一个符合民心的简单规定,即把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经营,无非来个约法三章: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建国三十多年,农民的脸上再度露出了喜悦之情,他们用欢呼与汗水,用仓满囤流的美丽图景,宣告着中国农村改革无与伦比的成功。

  1993年,在中国农村改革进行了15年之后,哈尔滨的粮油购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显著的标志是逐步放开粮油销售市场。从年初开始,除军粮外,其他用粮一律取消平价供应,实行市场调节和市场价格,工商行业用粮自行解决。使用了数十年的全国通用粮票和黑龙江省地方粮票停止流通使用。社会连锁超市和仓买店开始经营成品粮油。尽管当时的粮食完全可以达到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市场上的粮油供应趋紧,价格上浮,一些市民试图囤积居奇,逐渐出现了抢购之风。为了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哈尔滨市粮食局又恢复了部分国有粮店供应,实行定价销售执行最高限价。全市当时有各类粮食批发企业4500家。

  农村改革,波及了城市。仍然是那小小的一颗粮食,引发了无可避免的城市改革。1998年1月开始,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口粮食用油取消定量,取消了“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实行了44年的粮油计划供应宣告真正结束。到了2004年秋粮上市之后,国务院下发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布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彻底全面放开。

  仍然是那一颗小小的粮食粒儿,引发了诸多领域的体制改革。农业的连年丰收,成千上万的农民走进了市场,成千上万吨粮食流入了市场。作为掌控了粮食购销市场数十年的粮食部门,成千上万的人员究竟向何处去?

  暴风雨即将来临,一场无可避免的改革即将开始。


 

  B、任何行业的改革瓶颈似乎都是人的问题,而奇迹同样也是人创造的。古老的凤凰涅槃故事,正在痛苦的现代中开始上演

  粮食行业,一个曾经多么令人艳羡的地方,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一个多么令人感到荣耀的地方。因为,那里掌管着人类生存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同样,这里也成了近亲繁殖的温床。一家中甚至有几口乃至十几口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世代连绵。

  这是一个落后的体系,这是一个落伍的体制,这是一个计划经济哺育的畸形儿。当千家万户的市民不再拿着口袋和饭盆等待这里的“统购统销”,这里的人们一夜之间忽然变得手足无措。

  那时的哈尔滨粮食系统,共有职工6万余人。长期的粮食计划经济,使这里的人们习惯了按政策办、吃政策饭,思想不解放、经营机制不灵活等一系列落后体制的特征。只懂得等靠要,从来就不存在“经营”的意识。就像一个破旧而庞大的火车头,无法与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铁饭碗现在彻底打碎了,人们将怎样生存?路往哪里走?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自古华山一条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尔滨的粮食系统也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只有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简直难于上青天。旧的体制留下了“老人、老粮、老账”,而更可怕的则是旧体制留下的老观念。而从一个风光无限的国营职工,捧着多年安稳的计划经济饭碗的社会人,演变成一个没了各种级别头衔的自然人,或者下岗,或者重新返聘,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令一些人根本无法接受。但是,“不改会不会有出路”?“不改会不会有活路”?

  在痛苦的振荡中,人们在悲伤而理性地思索。

  经过了一场有关命运抉择的大讨论,人们清醒了,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者,只有改革才能拯救自己。一时间,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着群众忍着剧痛,告别旧的传统桎梏,向往着美好的明天。香坊饲料公司的18位党员重新宣誓:退出国有我们先退!何时何处需要我们我们则义无反顾!这高尚的义举,关键时刻,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阶级先进性。消息传出,群情激奋,二次革命的豪情深入人心。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凡是涉及自己家属或亲属的,都表现出了高风亮节,带头退了下来。勇敢地面对,冷静地面对,科学地处理,使改革在健康的轨道运行。

  近于悲壮的改革,给人们赋予了从未有过的精神财富: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必须完成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凤凰浴火涅槃!

  C、不破不立,这是革故鼎新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科学性的前瞻发展战略,是改革的灵魂,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微妙变化和农村改革发生的变化,已经波及到粮食流通体制。

  早在2003年,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已经初露端倪,而且势在必行。哈尔滨粮食局领导未雨绸缪,高屋建瓴打出七大战略,为未来的改革画出了宏伟蓝图:一是实施资产重组战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二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战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实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战略,加快构筑流通平台,进一步提高现代粮食流通业的水平;四是实施粮食购销主动出击战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五是实施粮食信息化服务战略,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六是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为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实的保障;七是实施银企共建共荣战略,加强合作,实施双赢。在改革之初,这些极具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为后来取得改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战略家的目光与胸怀,才能指挥若定,步步为营,最终大获全胜。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市里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都十分关注。企业的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思想观念与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可喜的“五个转变”。一是由国有独家经营理念向粮食市场主体多元理念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意识;二是由“大手”、“大脚”、“大锅饭”向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竞争上岗管理转变,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改变懒、散、靠状态,向企业激励机制转变,强化了经营业绩考核,增加了经营机制的活力;四是企业由“家长式”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费用管理的透明度;五是由传统坐商、坐收经营方式向自主创新经营方式转变,企业创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破解了困扰粮食企业发展的“三老”难题。老粮、老账、老人的“三老”问题是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沉淀下来的历史难题,它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是改革的关键点,这个包袱甩不掉,根本就无法轻装上阵,经历了痛苦的革故鼎新过程,就会功亏一篑。为此,只有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给企业解难题、卸包袱,才能推动企业轻装上阵,抓经济、促发展。一是妥善解决“老人”问题。近几年,抓住全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并轨”试点等机遇,全市粮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妥善安置42176人,为职工补缴“三险”3372万元,解决内债13380万元。通过国家、省、地方政府补贴和企业资产变现等方式筹措改革资金34009万元,解决了职工安置资金的难题。二是妥善解决“老粮”问题。截止2007年末,哈尔滨市采取拍卖、分批销售、出口的办法逐步解决库存“老粮”470万吨,占“老粮”总数的98.8%。同时,落实了库存“老粮”保管费和银行利息补贴政策,落实了销售库存“老粮”价差亏损补贴政策,使“老粮”问题得以解决。三是妥善解决“老账”问题。哈尔滨市经过国家几次审核认定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合计102亿元,通过国家财政统一筹集资金补偿处理和剥离到粮食主管部门统一挂账,共处理94亿元,占政策性挂账总数的92.2%。对附营企业的债务,通过企业承债式改制,17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净承担原国有粮食企业债务21431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老账”问题。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推动了产权制度的创新。粮食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哈尔滨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逐渐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全市通过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并购转让、整体出售等方式改制企业,建立了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不破不立,这是革故鼎新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科学性的前瞻发展战略,是改革的灵魂,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以人为本,则是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D、破茧化蝶必将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显示自身的价值

  一次历史性的空前振荡,实现了一次破茧化蝶的痛苦过程。痛定思痛,人们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什么古来哀兵必胜?因为,命运,原本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改制以后的哈尔滨粮食系统,以全新的面貌与机制示人,从而回答了“路该怎么走,制往哪里转,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的改革命题。“购销市场化,产权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在改革、稳定、发展的路上,确立了一条自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作出了一篇“共建天下粮仓,共用天下市场”的大文章。

  充分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储存、加工、设施等资产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整合资产,培育了哈哈木兰、五常绿风、阿城金都、延寿亮珠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以粮食龙头企业为依托引领粮食企业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强了优质粮源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开展以订单种植为切入点的粮食订单收购,如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集团及国外新加坡益海集团分别在延寿、五常等地投资建优质水稻基地,并进行订单收购;引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和规模效益。真正让生产与销售、田间地头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产、购、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并组建龙头企业13户。2007年建立粮源基地面积360万亩,联系种粮农户38.4万户,收购订单32.9万份,约定收购量163.5万吨,粮源基地面积、收购订单、约定收购量平均年增长分别为12.5%、10%、12.3%。

  粮食购销市场化已经形成了新格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发展购销主体多元化。目前,全市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1524户,其中国有企业190户,民营企业709户,个体工商业户625户。非国有粮食经营者占总数的87.5%,社会多渠道购销粮食占购销总量的40%,2007年购销量达815.8万吨。二是发展粮食流通市场体系。规范集贸粮食交易市场,完善粮食批发市场。全市已发展粮食批发交易市场11个,年粮食平均交易量150万吨左右,2007年达246万吨,占全市商品粮的37.8%。形成了以香坊金谷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其布局合理,辐射周边县(区、市)。在市场体系建设上,统一规划,纳入政府项目,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分期实施。仅哈尔滨香坊粮食物流中心计划投资1.6亿元,到2007年末已投资9211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哈尔滨市一个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集散地。三是发展粮食购销网络。不断的发展与壮大粮食经纪人队伍,经过培训的3000多名粮食经纪人已经活跃在农村粮食产地与购销企业之间,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给供需双方提供品种、价格、产量等相关情况,建立了市级粮食信息平台和粮食行业协会网站,及时发布粮食经济信息。


 

  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发展,可谓一石二鸟,来源于市场,服务于“三农”,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促进了企业增效。

  2006年,哈尔滨市33户粮油盐加工企业向社会郑重承诺,保证生产让市民放心食用的放心粮油盐,实行质量追溯和退市招回制度,这是哈尔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社会的又一贡献。他们采用宏观调控职能,保证市场安全。发挥放心品牌效应,融入产销合作体系。改革5年来,共评审放心粮油销售店36家,放心粮油产品89个,放心粮油盐批发企业23家。当这些店面和企业挂上令市民和农民放心的招牌时,哈尔滨市粮食局的领导们的内心十分欣慰。在人们惊呼“现在到底什么还能吃”的道德缺失的时节,哈尔滨粮食系统探索和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体现了高度的为人民健康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在“非典”期间,出现了抢购粮食、食盐风,粮食部门马上采取措施,保证了市场稳定。今年3月豆油价格发生波动之际,哈尔滨市及时向市场投放储备豆油,平抑了油价,稳定了市场。并强化粮食预警和应急能力。制定了《哈尔滨市重大突发事件粮食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加工企业13户,供应网络17个,信息采集点24个,设专人负责监控粮油市场,定期上报市场行情动态。粮食流通体制循序渐进的深化改革,使哈尔滨市粮食经济工作局面日新月异,焕然一新。近几年,哈尔滨市粮食局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市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市扶贫帮乡工作先进集体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

  背水一战,死而重生,完成了一次悲壮的浴火涅槃。在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大历史背景下,哈尔滨粮食系统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改出了一条求生之路,改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改出了一条辉煌之路。在重大的历史抉择面前,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懈努力与开拓进取的人们。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