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30年:扎龙三十年 鹤飞万里心
2008-10-17 10:43:5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徐明辉 郭俊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如今,来扎龙的人都会记住这个放鹤的老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临时工许宽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2003年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城运会开幕式上,许宽放飞丹顶鹤的表演成为重头戏。
浩歌金秋。潘嵩毅 摄

  东北网10月17日讯 丹顶鹤是备选的国鸟,扎龙则是“鹤的故乡”。1979年我省批准建立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1987年4月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扎龙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0年来,扎龙从寂寂无名,到举世瞩目,以其鹤立天下的姿态,站在世界的面前。30年来,扎龙在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丹顶鹤人工繁育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其中保护栖居鸟类150多种,累计人工繁育丹顶鹤近800只。

  30年前,许宽,一个普通农民由于被生产队临时抽调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他的命运就此改变。他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元老级工人技师,他成了国内驯鹤第一人。扎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也见证了扎龙的改变和成长。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天地之间的大美,在扎龙可见;30年的巨变,在扎龙可见。本报通过采访许宽30多年的经历,回顾扎龙发展的艰辛历程和沧桑巨变。

  像许多老辈人一样,报岁数都爱说虚岁,许宽说自己60岁了,是虚岁,他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扎龙湿地上空无遮无拦的阳光把他晒成了古铜色,但是外人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在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像木刻画一样泛着白色。

  虽然许宽已经从胼手胝足的农民“转身”为饲养丹顶鹤的工人技师,但许宽始终当自己是农人,“注定是泥土上的命”。是的,他的大半辈子就跟扎龙紧连着,跟波浪一样摇曳的芦苇荡紧连着,跟成群的丹顶鹤紧连着。

  从1979年省级自然保护区蹒跚起步,到198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迁徙丹顶鹤繁殖栖息地,扎龙带着无限荣光地一路走来。许宽的职业轨迹也和着扎龙发展的节拍,走过崎岖的30年。广袤的湿地润泽了他的事业、生活、梦想、荣耀。扎龙改变了许宽的人生轨迹,他也见证了扎龙的改变和成长。


 

  当保护区筹备处成立时,

  扎龙的“家底”如此单薄

  人生充满机缘与巧合。30年前,一个普通农民由于被生产队临时抽调当临时工,他的命运因而改变。他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元老级工人技师,他成了国内驯鹤第一人,他的工作经验成为国内外鸟类研究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许宽十多岁时随全家从林甸县迁到齐齐哈尔市扎龙湿地的塘土岗子村。那时,芦苇荡上远远可见的翩跹鹤影让少年时的许宽心驰神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乌裕尔河沼泽湿地水草丰美、芦苇排立、百鸟低飞、流水潺潺。许宽春夏季要乘船去大民屯上学,坐在船上,时而跃起的鱼儿会蹦到船舷上。“那时候鱼真就那么多。”该做晚饭了,农妇们互相招呼着,拎着土篮子走到泡子边上,顺着水流搂几下,篮子里就会出现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农妇们并不急于拎回家,她们站在岸边唠上几句家常,顺便像摘菜一般,把篮子里的小鱼挑出来,扔回水里,拎着几条大鱼回家。暮霭四合,整个村子都飘散着鱼汤和着糜子米饭的鲜香。

  守着一望无垠的泡泽,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整个扎龙地区的农民都没有吃太多苦头。资料显示,齐齐哈尔扎龙渔场1963年产鱼量801吨。鱼多,鸟类也多,春天,村民一天可拣鸟蛋一千多枚。

  1975年的许宽还是扎龙公社塘土岗子生产队的农民,这一年夏季,一位国内很有名气的鸟类专家郑作新来扎龙考察丹顶鹤。那时候,年届70岁的郑作新每天天亮前赶到湿地深处的考察点,天黑后才离开,工作了十多天没有休息过。社员们都说:“敢情科学家是个这么辛苦的差事啊!”

  考察队走后,省里要在塘土岗子建立扎龙自然保护区筹备处。1976年年初,生产队派许宽和一位姓王的农民给曾经在扎龙渔场当工人的徐铁林打下手,在筹备处当临时工。“派我当临时工,是生产队照顾我,因为俺家兄弟姊妹多,生活困难。当临时工能挣点现钱补贴家用。”许宽步入养鹤事业是个偶然。

  筹备处当时只有两只捕来的野生丹顶鹤,徐铁林、许宽等人悉心饲养。“那时候小鱼少,我们把大鱼剪碎喂鹤吃,每天要喂六七次。”

  当第一个外宾到来时,

  小村的人们激动不已

  仿佛从惊恐万状的雏鹤,长成了唳鸣九皋、神闲气定的仙鹤,扎龙终于站在了世界的面前,198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声名远播的扎龙也承载了太多的关注、热望。

  1980年,是省里批准建立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第二年。夏天,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选址进行基本建设。选来选去,选定当时的榆树岗子村。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附近还有榆树岗村的标志——两棵老榆树。在一马平川的野甸子上,保护区开始了创业历程。几只鹤养在用树枝搭建的笼子里,许宽、徐铁林等工作人员只能在树下支起蚊帐,睡在里面。

  夜里,整个草甸子上的蚊子汹涌而来,蚊帐上落着黑压压的一片,喂鹤时人免不了被叮上几口。许宽想象不到,这片旷野多年后建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以及保护区的多个景观。

  这一年夏季,美国专家来保护区考察,上级指示榆树岗子村协助保护区管理局做好外宾接待工作。许宽说,整个村庄严阵以待,分成了好几个组。村里有的地方没通照明电,于是一部分村民到齐齐哈尔市里借发电机,并研究如何使用;一部分人负责搭帐篷;妇孺老弱被分配做饭、带路。村领导召开大会说,上级指示对待外国人态度要“不卑不亢”,村民们就暗自揣摩“不卑不亢”的态度该如何拿捏。

  许宽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美国专家叫比硕。高高大大、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让村里的人备感新奇,人们远远地瞧着他如何说话、如何走路,不敢靠前,只是兴奋地私下里交流。至于他是研究哪些项目的,谁都不记得了。当时即便是齐齐哈尔市也鲜有外国人来,更何况偏僻的村庄。许宽和榆树岗子的所有人对比硕的印象,也只限于来扎龙的第一个外国人的记忆里。当时,村里“有见识”的人看过美国电视剧《大西洋里来的人》,都说比硕像电视里的麦克·哈里斯。

  从那至今,随着扎龙声名“鹤”起,扎龙人迎来了无数外宾。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观鸟团的游客纷至沓来,外宾数量常常超过国内游客数量。其中以日本、韩国以及南亚中老年游客居多。许宽说:“有的外国老太太看到丹顶鹤时竟然激动地流下眼泪,态度恭敬地像见了神仙。”

  不知不觉中,扎龙人学会了“不卑不亢”,他们为广袤的土地骄傲、为灵性的丹顶鹤骄傲。许宽说,你瞧,丹顶鹤的步态、飞翔、歌唱,那就叫做从容自信、不卑不亢。


 

  当“鹤宝宝”出壳时,

  人们像迎来了自己的孩子

  土炕上的“摸蛋”技术被借鉴到丹顶鹤人工繁育上来,民间的智慧不可小觑。有时候科学的宝剑,就需要实践的“淬火”才能青锋三尺。而从当初土炕上的摸索到如今每年人工繁殖50只,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二十多年的坎坷艰辛又怎能一下子说完。

  每年的4~5月,丹顶鹤从南方纷纷飞回扎龙自然保护区,在人迹罕至的湿地深处,它们用干枯蒿草和羽毛筑起一米多宽的窝巢。进入繁殖期,每只母鹤一年只下两只蛋。当母鹤发现窝巢里少了一只蛋后,会补下一只蛋。扎龙的科研人员利用丹顶鹤这一习性,开始人工孵化丹顶鹤,在不影响野生丹顶鹤繁殖的前提下,增加繁育数量。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许宽一直从事丹顶鹤人工孵化、育雏的艰巨工作。他的妻子也跟着丈夫喂养幼鹤。丹顶鹤孵化,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宽就想起了农村老太太用火炕孵鸭雏鹅雏的技术,他拜访很多村屯里的能人。民间的孵蛋都是祖传的技能,有些老妪凭手的感觉,就知道是该加柴禾烧炕了,还是该掀开被子凉快凉快,还要不停地翻动、抚摸每个种蛋,就这样一铺炕上能孵出几十只小鸭小鹅。

  开始,这些“民间智者”以为许宽来抢自己饭碗的,不愿意传授他,许宽反复解释,自己在做国家需要的工作,才学到了绝活。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许宽和妻子一起在炕上孵小鹤。夜里,两人轮流值班,看着孵化温度计,调节土炕的温度。

  第一只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鹤宝宝”在土炕上诞生了,小鹤“蹬壳”经历了艰难的20多个小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激动得夜不能寐,不错眼珠地守护着。“刚出生的鹤雏像小鹅仔一样毛茸茸的,很可爱。在我们看来就像自家的孩子。”

  1983年,保护区得到了美国ICF基金会援助的孵化器,“有半个桌子那么大”,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力量也增强。但是每年孵化鹤雏数量只有几只。

  从1983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来,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5年上一个台阶:从每年育雏10只到每年育雏50只,成等差数列式地上升。扎龙自然保护区繁育基地已累计繁育丹顶鹤800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经DNA检测,其基因与野生丹顶鹤没有显著差异,对丹顶鹤野外种群数量起到了补充作用。

  1990年,许宽脱掉临时工的身份,成为正式工人。2007年,许宽通过了一系列考试,成为工人技师。如今,许宽的儿子、女儿都在扎龙工作。儿子是正式工人,老伴和女儿都是临时工。许宽的老伴很开朗,她说:“从早到晚都能看到老头子和孩子们的身影,还能看到长大的‘鹤娃’,这是我的福气啊。”

  当丹顶鹤蹁跹飞舞时,飞翔的还有养鹤人的心

  驯鹤师,在劳动职业名录中查不到这一职业,国内外恐怕只有许宽能担得起这一身份。老工人许宽总在干着保护区最前沿的工作。虽然许宽性格内敛、不图闻达,但是驯鹤师的称谓让他像放飞的丹顶鹤那样,引来了人们的关注。

  从2001年开始,许宽开始尝试丹顶鹤驯化、放飞的工作。许宽的家在扎龙村,是离保护区不远的满族村。村里依稀可见满族风格的房子:必有西窗,烟囱傍着房根“长”起来。这里的居民从来不打鹤,祖上还养鹤,就像养狗养猫一样,鹤会跟着人走。

  驯鹤放飞的想法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长有,他觉得“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美妙情景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丹顶鹤、保护丹顶鹤、保护自然环境的热情,而且“放飞”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更能提升保护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许宽驯鹤,完全得益于他对鹤生活习性的了解。“从三四两沉的小鹤长到体重10多公斤的成年鹤,丹顶鹤的一举一动我都了解。”通过科学训练,丹顶鹤熟悉了许宽发明的指令,一吆唤,就集体“飘”出了笼子,逆风飞扬,仙姿绰约地在长空中翱翔,令观者赞叹鸟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许宽描述自己的驯鹤工作甚至有些神秘色彩:“我手里的指挥竿不是给鹤们看的,而是让观众看起来有气势,仙鹤不用看我的指挥,我的意思它们心里都明白。”

  2003年10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城运会开幕式上,作为活生生的城运吉祥物,26只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让六万名观众大开眼界。许宽回忆说:那是第一次在城市里放飞丹顶鹤,心里没底啊。26只丹顶鹤齐齐飞向体育场上空,飞向更远的天际,那情景观众们哪里见过呀!眼瞅着丹顶鹤飞出了我的视线,我的心都提溜到嗓子眼了,就怕它们被城市的高楼大厦迷了路,回不来了。没过多大工夫,一排鹤影在30多层的高楼边上盘旋回来,26只鹤从容不迫地降落在体育场上。观众都被这景象迷住了。第二天,长沙报纸、电视都来采访我和我的丹顶鹤。许宽每每讲到这里,就会泪光莹动。

  2004年6月,许宽跟随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到武汉参加黄鹤楼举办的“千年鹤归”文化风情展,放飞26只丹顶鹤;2005年10月29日,许宽一行应邀去澳门在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上放飞丹顶鹤。

  许宽跟着丹顶鹤走了全国许多大城市,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赞誉,兄弟单位的工作人员更是一口一个“许老师”地向他讨教。许宽说,我是借了丹顶鹤和扎龙的光,才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天地之间有大美,于简单处获得。与丹顶鹤打交道三十年,许宽的骨子里似乎浸染了一些仙气,有一种淡淡然然的宁静。三十年对职业的恪守和执著,看似纯净平淡,细细品味却有着令人震撼的深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