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9日讯 近日,黑龙江省的第一家私人钟表博物馆开张,开办这家博物馆的就是在我省收藏界大名鼎鼎的收藏奇人徐凤财。徐凤财被誉为黑龙江的“钟表大王”,关于他要建博物馆的消息早就有所耳闻,可是当人们听说他投资5400万元建成博物馆的消息后还是有些惊讶,他有多大实力,维持博物馆的运行是个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他能坚持多久?徐凤财说:“建钟表博物馆是我的人生梦想,不管为理想付出多少我无怨无悔。”
50块金表,父亲留下的第一笔收藏
有人估算过,仅他的藏品,不算建博物馆的投入,就值一个多亿。然而从外表上,却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个亿万富翁。
记者见到的徐凤财个子不高,一件半新不旧的夹克衫,一条休闲裤,再加上一双运动休闲鞋,是他的全套行头。最有特点的是一个黄书包,不管走到哪儿,他都背着。徐凤财说,这是以前从事收藏走地摊留下的习惯,地摊上人多,怕丢东西,就把所有随身带的钱和其他东西放在包里,抱在胸前,凡有这个习惯的一看就是个搞收藏的。
那么,他又是哪来的这样雄厚的实力,又搞收藏又建博物馆的呢?这还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58岁的徐凤财出身于收藏世家,家住肇东市民主乡太和村。他的父亲当年做货郎时就搞收藏,藏有很多字画、珠宝首饰、钟表等,曾一直想开一个珠宝行。小时候,父亲很少让他们摸那些宝贵的藏品,徐凤财一直对这些东西充满好奇。 然而,父亲那些价值高昂的收藏并未给他的童年带来幸福,因为当年这些东西并不值钱,身为货郎还要为全家人的生计奔忙。3岁时,徐家突遭变故,徐凤财的母亲去世,3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他被接到了姥姥家。徐凤财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1968年,还在当兵的徐凤财从长辈的手里继承了父亲的藏品,这其中有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字画,还有50多块金表。正是这50多块金表,开启了徐凤财此后30多年的集表、藏表生涯。从此,旧物市场成了他最常光顾的地方。
以主养副,搞收藏不怕花钱
搞收藏少不了花钱,一般的人都是有买有卖,以收藏养收藏,可是,徐凤财搞收藏却是有进无出,这在一般人来说可是无法承受的。可是,徐凤财却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以主业养副业。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徐凤财的房地产开发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为他搞钟表收藏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让他在收购藏品的时候游刃有余。在徐凤财的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仅劳力士名表,他就收藏了二十多块。
在收藏上,徐凤财可谓痴迷,用他的话说是“全国各地走遍”,只要是有好表,他听到信儿就一定要弄清楚,要不是签证不好办,他的足迹恐怕要遍及全世界。几年前,他“听风就是雨”,有朋友告诉他德国有个藏家想出让一块名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徐凤财硬是打听到人家的地址,坐飞机就去了德国,花巨资买下了一块德国收藏家祖传下来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伯爵表。
走进徐凤财的钟表博物馆,犹如走进了钟表的海洋,各种造型的钟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据统计,徐凤财共收藏古今中外的怀表、台钟、手表、落地钟等200多个品种、12000余块(座、台),在省内乃至全国首屈一指。这些表从质料上看,K金、K银、鎏金、鎏银以及镶嵌珠宝的;从制作工艺上看,表摆有明的有暗的;从造型上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从机械功能看,有日历、八天、日月星辰、三问表等;从表盘设计看,有瓷盘、人物盘、山水盘等。
为找“日月星辰”专程赴新疆
说起自己的藏品,徐凤财打开了话匣子,从他的收藏品中随便拿出其中的任何一件,徐凤财几乎都能说出这块表的来历。
徐凤财的藏品中珍品无数:慈禧太后60大寿时,曾请人加工了50块有她的肖像的怀表,送给文武大臣,此表留存在世上的已所剩无几,徐凤财有一块;表链如自行车链子的“黄芪”表是十八世纪清宫里使用的年代最久远的表;一块带有孙中山肖像的怀表是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专门限量订制的;一块1925年出品的名表“爱彼”表,目前全世界仅存7块。而江诗丹顿、劳力士等世界十大名表,徐凤财收藏的全部是当年手工雕刻生产的,与现在机器流水作业生产的价值不同。
1993年,徐凤财听说有一块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米茄”日月星辰表流落在新疆一带,当时他已经收藏了两千多块钟表,可是还没有一块日月星辰表,他当即赶到新疆,终于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这块名表。在新疆时,他又听说西藏有一块积家表,这种表设计奇特,一般的手表表把在表盘的一侧,而这种表的表把在表盘的背面,他二话不说,又转到西藏,将这块名表收入囊中。这一趟,徐凤财收获颇丰,使他的藏品价值整体提高了一个档次。
说到最喜欢的藏品,徐凤财提到了一块叫“二尔顿”品牌的名不见经传的手表。据他介绍,这是他在1997年8月,在北京开收藏家交流大会的时候,从一个急需资金的外国人手里买下的。此表实际上是医用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块表设计非常巧妙,“简单地说,普通表是60进制,而这块表却是百进制的,别看只有这一点点儿的功能改进,却意味着里面的零件制作都是不一样的,这正是这块表珍贵的地方。”
乐此不疲 收藏钟表40年
徐凤财从事收藏已经有40年的历史。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呢?徐凤财说,每一块表都是一个完美的动力世界,研究表、收藏表其乐无穷。
据徐凤财介绍,钟表在近代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每一块表都记录了一段历史。在1960年以前,我国的钟都是与外国人合资生产的,直到1960年烟台钟的诞生,我国才有了纯正国产品牌的钟。
据介绍,最早的挂钟是由一个孔上弦的,“走时没有声音,被叫做‘天文钟’”。后来,出现两个孔的挂钟,这时的挂钟上一次弦能走一个星期。再后来就出来了五音钟,这时的钟除了能看时间之外,还有音乐。
在钟表博物馆里面还有许多的晒台钟、四明钟和被叫做三百天儿的座钟。据徐凤财介绍,四明钟是钟表四周由四个柱子支撑,四面是玻璃片,表体通透而得名。而三百天儿则是因为该种钟上一次弦可以走三百天而得名。收藏界一般认为,此类钟表周围的柱子越多就越值钱,现在钟表博物馆收藏有一个6个柱的三百天儿。
小小钟表 “讲述”中国近代史
徐凤财说,钟表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其中有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有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的屈辱、血泪以及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
在钟表博物馆里有一个奇特的挂钟,这个钟是上个世纪前期日本生产的,从外表上看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每到报时,钟表里面能传出一种奇怪的音乐。徐凤财说:“你听着这段音乐还挺悦耳,实际上,这段音乐是日本的哀乐,当时日本销售这种钟时正是抗战时期,可见当年侵略者的险恶用心。”
徐凤财说,他投资5400万元,建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的钟表博物馆,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让人们记住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屈辱的历史,“大批的钟表正是随着洋人的大炮一起进入中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钟表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除此之外,徐凤财还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人能为我的家乡投资,改变我家乡的面貌,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把我收藏的名表送给他,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做人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