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工程竣工 重现哈市"老道外"风貌
2008-10-27 20:08:04 来源:孙晓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华巴洛克全貌

  东北网10月27日讯 (记者 孙晓锐) 27日,记者从哈尔滨市建委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位于哈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工程于近日全面竣工,目前,已进入资产运作阶段。

  重现“老道外”风貌

  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一期工程范围为南二道街—靖宇街—南三道街—南勋街围合区域和南四道街84号大院。据了解,该区域占地面积2.6公顷,原有院落25个,房屋63栋,房屋总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有二类保护建筑1栋、三类保护建筑3栋。

  2007年6月15日,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工程正式启动施工。在改造过程中,有关部门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且保存尚好的建筑,给予保护性维修,确保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原貌;对属于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但经鉴定为危房且无修复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通过落架修缮的办法,按原貌进行复建;对建筑立面保存较为完整,但局部破损,内部结构破坏严重,不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建筑,在保留和修复建筑外立面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更新改造;对后期加建、不属于中华巴洛克风格,且严重破坏该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实行拆除新建,建设与整个街区风格协调一致的新建筑。

  同时,由于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工程区域内,绝大多数房屋基础在冻融线以上,而且腐蚀严重、墙体倾斜断裂,已失去承载能力。所以,在改造过程中,改造区域内75%的房屋经过修缮。

  在建筑色彩方面,中华巴洛克保护区域在改造过程尊重原有的颜色,保持红、绿、灰3种颜色。对于原有建筑采用的木质门框,此次改造中采用了钢制的门框。对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是木制门窗不仅成本高,功能上也很难保证现代商业的需要。同时,保护区建成后,要引进商家,钢制门窗更适合商业的需要。

建筑保持原有风格

建筑色彩保持原貌

  摄像头覆盖整个区域

  在改造过程中,除了原有老建筑之外,保护区内所有的配套设施全部进行了更换,包括水、电、气、网通、有线电视、监控等,新增给水、排水、供热、煤气、供电、消防等管线15510延长米。其中,仅监控摄像头就安装了21个。由于这里也是城市数字化城管的三级网络,哈市市政部门又在此安装了2个摄像头,使得该保护区内没有任何死角。23个摄像头可以对整个区域施行全覆盖,管理人员通过电视屏幕就可以看到保护区内的每一个角落,使该保护区在防火、安全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保证。

  定位国家级精品旅游区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道外区中部,南起南勋街—丰润街,北至升平街—地灵街—浴海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总占地面积50.95公顷。现有院落约257个,房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保护区西起南头道街、景阳街,东至南四道街,北起同发头道街、升平街,南至纯化胡同、南勋街围合区域及靖宇街两侧(南四道街至南十道街),占地面积17.2公顷。该街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中西合璧传统特色建筑群落,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据了解,改造结束后,改造区域内的功能将定位在中华巴洛克建筑博物馆和国家级精品旅游景区。其中中华巴洛克建筑博物馆主要是展示中华巴洛克建筑立面风格及建筑规模、中式院落特点及“曲径通幽”的意境。国家级精品旅游景区的核心内容是展示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和老道外民俗历史文化,按照“吃、住、行、娱、购、游”六大旅游景区要素进行规划改造。改造区域内主要有特色餐饮、旅游用品专卖、茶馆书场、洗浴客栈、地方名小吃(地方戏名人馆)、古玩字画专卖、山东会馆、西餐酒吧歌厅等8个商业业态。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