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3名80年代年轻人参与“试验卫星三号”试验
2008-11-05 10:37: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吉星 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5日讯 (吉星 记者 朱丹钰)  “拼命三郎”石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故事人物,如今提到“拼命三郎”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各行各业敢于拼打、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里的“拼命三郎”是3个人——邢雷、李冬柏、陈健。他们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后于2006年7月1日正式留在卫星所参加工作,从哈工大学子到哈工大教工,他们3人几乎从头到尾参与了“试验卫星三号”的试验任务。

  “现在大家都说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左右出生的孩子挺娇气的,可事实上他们也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这一点很令人欣赏。这帮孩子说加班就加班,说出差就出差,今天回来明天有事就得走,这在所里经常发生的。”卫星所张国威老师如是说。

  卫星所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期的概念,即使过春节的时候,也是大年三十才休息,正月初三又开始上班。废寝忘食,顾不上家里,这对卫星所的老师们来说已经习惯了,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传统。以至于被问及有时间会去做些什么时,邢雷、李冬柏和陈健3个人的答案都是“有时间的话就回去睡觉了。”

  邢雷:忙得都没时间找女朋友

  1978年出生的邢雷,家在齐齐哈尔,师从孙兆伟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且跟张迎春教授学姿控,跟徐国栋教授学电测和星务,在卫星所里“师傅最多”。邢雷被戏称为“忙得都没时间找女朋友了”,虽说是句玩笑话,可实际上“没有周末、晚上加班家常便饭、经常出差在外”的实际情况确实是“找女朋友”的一个障碍。

  “习惯了,现在很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乐趣。”邢雷坦言,自己和李冬柏、陈健3个人都是在做学生的时候开始接触小卫星试验任务,逐渐参与、加入进来,最后成为卫星所里的人。“所里的老师一直都是在这么工作,我们3个是这个团队培养的,理所当然应该这样。”

  李冬柏:头天结婚第二天就跑了

  “头天结婚第二天就跑了”的人,李冬柏,出生于1980年,师从张迎春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今年4月份几乎一直就在外面出差,本来以为9月底小卫星试验任务就能顺利结束,到时候肯定能回家,就定下了10月2日结婚,后来实验任务因故推迟,这边不能离开,重新定日子家里也不好说。”就这样李冬柏9月27日才由上海赶回哈尔滨,10月2日刚举办完婚礼,10月3日就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家都在一起工作,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李冬柏如是说。


 

  陈健:儿子出生时正在上海出差”

  年龄最小却最早当爸爸的陈健生于1982年,航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读完本科之后师从徐国栋教授攻读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很早就开始介入小卫星研制任务,连毕业设计都是小卫星方面的。当时徐国栋教授建议陈健“进军”软件,正好陈健对软件很感兴趣,当下一拍即合,从此就一直负责星载计算机软件工作。2007年陈健跟青梅竹马的高中同学结婚,2008年8月23日儿子出生的时候,他却在上海出差:“预产期是9月份,当时完全没有心里准备,家里突然打电话来说生了,是个儿子。我特别兴奋!挨个屋敲门告诉大家‘我当爹了!’”。据李冬柏回忆“陈健进我屋后,直勾勾地瞅着我,憋了半天说出俩字‘生了!’”9月陈健回哈尔滨没几天又去了上海,儿子满月的时候他还在上海。来到酒泉后,陈健经常一脸幸福地拿着相机看里面儿子的照片,还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儿子会叫爸爸了!”

  耿云海是当时参加研制“试验卫星一号”的成员中最年轻的,如今最年轻的换成陈健他们了,耿云海不无感慨地说:“从留校到现在,他们3个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颗星上了,人一直是跟着这颗小卫星转的,卫星测试、编软件、出差、写报告,在第一线上为这颗小卫星做出了很大贡献。”而3人却说:“我们只是做具体的活儿,累点儿也只是身体上的劳累,精神上的压力到不了我们这儿,曹老师他们则不然,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管理上的,总是有千丝万缕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协调。”

  谈及卫星所里的老师和这两年的工作收获,邢雷、李冬柏、陈健3人有很多的话要说。

  “克服种种困难,实实在在做人,卫星所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几个在学术上和做人做事上收获很大。”

  “参与小卫星项目这两年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走过来,感觉每一步都是新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远比读书时停留在书本、卷纸上的收获大得多。”

  “我们每个人负责一方面工作,开会讨论时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即使犯一些低级错误,老师也会耐心讲解,告诉怎么做。现在这颗星是在学习阶段,如果能有机会参与以后的项目,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