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6日讯 这是一支国际水平的“国家队”,26名震后受损房屋安全鉴定专家跑遍剑阁城乡,圆满完成鉴定任务;还有一支由24名省内建设系统专家组成的支援队伍,在剑门古道跋山涉水,为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放心房,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水平的“国家队”
大地震和强余震,让剑阁县城及各乡镇的学校、医院、党政机关等建筑严重受损,学校放假,医院不能正常诊疗,机关搬到活动板房办公……
剑阁,向黑龙江省发出支援震后建筑受损安全鉴定请求。任务,落在了省地震局。
7月18日,第一时间组建的鉴定工作队第一批2名队员赶到剑阁,踏查15个重灾乡镇,48个单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7月27日,震后受损房屋安全鉴定队赶到剑阁。
工作队26人,联合国国际救援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柏涛教授任领队,成员中接近9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用剑阁的话来说,这是国际水平的“国家队”。
鉴定覆盖了县城及57个乡镇。白天,酷暑下测试;晚上,汇集数据到深夜。18个日夜,工作任务几近完成。剑阁提出增加任务,工作队没有推辞。最终,又完成了57.6万平方米的鉴定任务。
8月15日,工作队上交鉴定成果,并给出每个建筑的处理意见。县地震办主任祝祥龙称赞说:“黑龙江工作队高强度、高水平的鉴定工作,为剑阁尽快恢复公共秩序,保障灾后重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让灾民住进放心房
10月19日,剑阁确定的集中安置点之一,城北镇柳垭村的灾民集中安置小区正在紧张施工。
施工队的廖朝斌组长介绍说,黑龙江的专家来给我们上了“课”,工人们大有收获。
3万余户灾民自建住房,急需技术指导。7月18日,黑龙江省从全省建设系统抽调了24名中青年业务骨干组成灾民自建住房技术指导组赴剑阁。
指导组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对集中安置点进行规划选址,确定10个安置重点,全程进行技术服务。
灾民自建房多数在山区,非常分散,自建房主要依靠当地工匠。指导组每天到施工现场,向群众和工匠反复讲解重建技术和抗震设防知识,纠正施工问题。有的村子只有几户、20多人,指导组也绝不漏下。
各乡镇的村镇环卫中心技术力量薄弱。指导组手把手的教,受训后的城北镇环卫中心主任王文英抱着专家马和,舍不得他走。
援建前线副总指挥刘双介绍,指导组和县建设局配合开展技术培训50余次,完成了对全县57个乡镇7000余名农民工匠的技术培训。
“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剑阁工作的30多天,每天都要步行几公里,很多人湿热难耐,中暑、拉肚、得了湿疹。工作队后期整理、归档资料,天天工作到凌晨一二点钟,就是为了报告叫得硬。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抱怨、退缩。
指导组专家乔广名的爱人和女儿在哈市出了车祸,他返回哈市匆匆探望了仍在重症监护室的亲人后,又重返灾区。
一位年轻的队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晚上2点多,整理好资料,刚要入睡,突然感到床一阵摇晃,楼板和玻璃在响,意识到地震了。跑到户外后,听到几公里内的狗都在不停的吠叫。再回到床上,觉也没了。那时更理解了灾区人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