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网11月6日讯 “临床药学是‘临床’和‘药学’的有机结合,药学服务不是作秀,药师应该走进病房当好药顾问,及时获取用药反馈,真正实现出得药房、入得病房。”哈医大一院药学部主任马满玲教授对于药师下临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以安全关注用药
66岁的杨女士,一个月前着凉后出现气喘症状,反复发作,多次夜间被憋醒。经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医生建议做吸入治疗。一周后,患者气喘症状好转,但是出现咽喉不适,且声音嘶哑。药师发现患者吸药方法不正确,且每次吸药后未漱口。经过临床药师的认真指导,患者注意用药后深漱口,5天后哮喘得到良好控制。
据马主任介绍,医大一院的20余名药师每月随机抽查全院73个科室的出院病例,分析、评价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同时,配合医嘱的评价工作,发现不合理医嘱马上与病房医生联系,提示医生,并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做出更正修改,对发现的不合理医嘱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医院的临床药师每天要评议医嘱百余条。
她告诉记者,自从药师下临床工作开展以来,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幅下降、合格使用率明显上升,尤其是普外科、骨外科等手术科室的术后预防用药的选择更趋合理、用药时间大大缩短。
“插手”医生处方
“在医院里,一般情况下,医嘱中只写出液体及药物总量,很少注明滴速等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由护士凭经验控制给药速度。有一次药学部接到求助电话,一位肝癌患者在静点脂肪乳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高热、寒战,临床药师立即对症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是因给药过快脂肪代谢障碍,引起患者呼吸困难,高热寒战可能是与患者本身脂肪代谢障碍或给药过快脂肪来不及代谢有关,后经过调整,患者渐渐进入恢复期,慢慢好转。”马满玲主任介绍说。
另外,有的医生为求保险,对术后没有明显感染灶或感染病灶体征明显好转、白细胞计数正常的患者,仍注射使用抗生素直至出院,类似的情况药师会及时调整。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和疗程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造成药物无效的错误判断,若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使药物副作用加重。临床药师与临床医护人员加强沟通,医护人员很乐意接受他们的帮助。除此之外,临床药师对给药方法的合理性、一些药物特殊的使用方法和配制要求,也全方位地向临床医护人员提出建议和意见。
临床药师“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学界有共识认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是医院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药学部的工作模式逐渐从传统的药品供应管理型向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的临床药学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于临床药师的培养和发展模式,大家也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哈医大一院作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药师的一天从到病房巡视病人,通过病历、电脑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外还参与医护查房,在查房讨论中提出用药建议,对病人用药进行指导,询问和观察用药后的情况,了解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和食物间相互作用,保证安全用药,记入药师书写的药历,如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进行不良反应处理,根据参数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对特殊病人的用药进行指导。同时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现场指导用药,向医生、护士以及病人提供药物咨询。
马主任告诉记者,虽然药师下临床的工作已经艰难起步,但从目前医院的情况来看,临床药师的供求是悬殊的,诊疗中,医生是权威,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太少,在临床无法与医生平等交流,以致药师出现畏惧下临床现象,真正做到药师下到临床,并成为一种制度,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做好咨询师
马主任告诉记者,为加强合理用药、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医院的临床药师还担当起咨询师的角色,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指导患者安全用药。随着临床药学工作在病房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护士就药物的使用问题主动向临床药师咨询。临床上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病房会及时通知配制中心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到病房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跟医生共同讨论,提出停药或换用其它药品的建议,并对不良反应情况记录和跟踪,及时总结上报。
“在为临床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临床药学工作有了新思路、新方向,我们找到了临床药学工作与病房工作的结合点。”马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