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8日讯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栋栋整齐别致的住宅楼房,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民营企业,一溜溜特色鲜明的民族风味饭店……置身此地,来人无不感到疑惑——这里究竟是城市,还是农村?只有打开这里人们的户口簿,你才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新合村全村576户、2176人,清一色的农业户口。然而,这个有着5672亩耕地的村庄,2007年人均纯收入却超过了1万元,比海林市人均5500元高出近一倍。
“虽然我们村的村民都是农民,但真正种地的只有极少数。”新合村党支书文太仁告诉记者,他所在村庄的耕地,除部分转包外村之外,其余的全部集中在11户人家耕种,种地最少的一户也有180亩,最多的一家种着400多亩地。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到90年代中期,凭借优越的海外亲缘关系,这个朝鲜族群众集聚的村庄,陆续有人“走出去”,到韩国、朝鲜等地打工,挣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朴相范一年从韩国拿回来了2万多。”提到当年外出务工的动力,如今已经从打工仔成长为回乡创业老板的崔相龙透出无比羡慕的神情:“要靠种地,这得种多少年啊?”
一时间,这个村能脱开身长期外出打工的大多去了国外,家里人手少需要在农忙时节侍弄田地的,则纷纷南下去沿海开放城市打工。从此,劳务经济慢慢上升为这个村庄超越农业收入之上的主要经济来源。
“现在,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有8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成,其中国外500多人、沿海地区300多人。2007年全村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文太仁为此感到自豪。他认为,解放农民的根本办法不是在农业上下功夫,而是要在使其“不务农业”上下功夫。
更让村干部高兴的是,虽然大批村民外出劳务,但村里的田地却没有撂荒,并且产能在不断提高。个中原因,是土地得到了规模化经营。
“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在,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新合村村委会副主任朴良浩说,随着外出务工村民越来越多,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手中流转,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只管坐收租金即可。而那些得以连片耕种的种田大户,则通过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能,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