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牡丹江计划300万元救助2万低保家庭 2009年1月实行
2008-11-17 13:39:01 来源:牡丹江新闻网  作者:魏景涛 隋文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7日讯 困难群众春节又有盼头了。11月14日,记者从市价格调节基金办公室了解到,2009年1月,他们计划再动用5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与慈善捐赠等资金一同,开展对低保困难家庭的价格救助活动。

  记者了解到,这次价格救助活动与前两次活动相差不多,仍将对市区低保群众在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用品方面给予价格救助。据悉,此次包括价调基金等在内,将计划拿出300万元对市区约2万户低保家庭进行价格救助。

  价格调节基金是市政府多渠道筹集,用于稳定与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副食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资金。“这是把零散的钱汇聚在一起了。”市价格调节基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该基金是从我市住宿、餐饮、广告、娱乐、印刷、出版发行、洗浴、美容、烟酒批发等各类行业一点一滴征收而来。它主要用于政策性补偿、平抑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异常波动、对困难群体的动态价格救助、支持重要商品储备以及政府资助和其他调控价格的相关工作。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我市价格调节基金办公室分别动用30万元、55万元和5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开展了对困难群众的价格救助活动。在连续三年的活动中,我市分别有1.2万户、1.6万户和2万余户困难家庭在春节前享受到了价格救助。

  立冬刚过,天气渐渐转凉,可77岁的低保户邹云桥往社区跑的次数却不少,不是问社区有啥活儿,就是问社区组织的哪些义务劳动他可以参加,“享受着政府的低保政策,总想为社会也尽点儿力。”邹云桥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民政系统已为像邹云桥这样的弱势群体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最可爱的人”建立了优抚安置保障体系,为老百姓建立起了重点服务与公众服务相结合的社会福利体系……这一个个保障体系的建立,织密了一张人民生活的“保障网”,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踏实,让感受阳光温暖的大家庭成员也用温暖反哺社会大家庭。


  为弱势群体撑起更大的“保护伞”

    从1997年12月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牡市城市低保对象救助办法》,历经十年,我市的城市低保标准已从最初的月补助90元,受助对象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扩展到一般城乡居民中的困难群众,并对他们实施了水电、法律援助、教育、医疗救助、价格救助等八项救助。其中,我市的低保标准先后四次提标,目前,市区的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218元,月人均补差额为95元(不含各项补贴)。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题,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重大疾病救助为重点,我市取消了救助的起付线。从2007年开始,为城市低保家庭中无房户解决了500套廉租住房,还实施了彩虹就学工程,除对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教育救助,同时资助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连续三年,对市区城乡低保家庭实施“两节”价格救助工程,从2004年开始,对集中供热的低保家庭进行取暖补贴,从2006年开始,我市又开始实行了农村低保救助……无论是管年终,还是管终年,我市已为城乡特困群众撑起了一张“保护伞”。

  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越来越人性化

   采访中,一位从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老民政”说,在民政部门工作接触的多是两种人,一种是最困难的人——社会弱势群体;另一种是最可爱的人——优抚对象、伤残军人。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改革开放30年,既是双拥优抚工作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优抚对象得到更多关爱、获得更多实惠的30年。几年来,我市累计支持部队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为部队送去高科技训练设备器材,在大中专院校建立了科技拥军基地,为部队建设和完善图书室,对军人军属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给予减免优惠,建立了群众性拥军优属活动小组。在落实优抚政策,提高优抚待遇方面,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转业军队干部、士兵安置政策。就拿解决军人子女入学问题方面来说,我市规定军人子女选择公立托儿所和幼儿园,免收择园(所)费,入小学、初中和转学免收择校费;报考普通高中,比规定的录取分数线降低30分录取;报考重点高中,比规定的录取分数线降低20分。同时,为解决在乡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我市先后构筑了“安居工程”,“安定工程”、“安康工程”等优抚安置政策,仅安康工程中,全市就有1174人次享受了医疗减免,有128人得到大病医疗救助,救助金额80.7万元……去年我们加大了退役士兵和优抚工作的政策落实力度,并发放补助资金300余万元,全力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标准。多年来,我市取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的佳绩,就连省双拥工作检查组来我市检查时都说,我市的双拥工作有了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

  社会福利事业越来越便民惠民

  刘福祥是个“垃圾箱里捡吃的,编织袋子当被盖”的流浪人员,他双腿截肢,溃烂流脓,每天只能靠爬行生活……如果不是被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发现,并为他精心医治护理,他的生活境遇会很难设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社会福利事业的网络也在越织越密。就拿社会救助管理站的受助条件来说,30年前的社会救助管理站是个屋顶漏雨,墙壁透风的“叫花子院”,30年后的今天,社会救助管理站不但建起了楼房,还配备了冰柜、洗衣机、彩电等生活用品和拐杖、担架和轮椅等救助用品,救助方式也发展到网络救助和现场救助,为更多的流浪人员雪中送炭。今年以来,我市投资4000余万元,正着力把市殡仪服务中心与殡仪馆合并搬迁到四道,建成一处集殡仪服务、火化、公墓、丧葬用品消费于一体的第一殡仪馆;同时整合海林殡仪馆作为第二殡仪馆。为给我市孤儿、孤老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还将在市区建起一座集养老、康复、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救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福利家园”。

   一边是政府联系百姓的桥梁,一边是百姓了解政府的窗口。30年来,一张“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生网越织越密,百姓沐浴在这份阳光里,感受着温暖。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