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扫描 破解“600:80”之难
2008-12-03 10:16:5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3日讯 这个题目也许让人有点不明就里,不过稍加解释就会明了:据有关部门对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情况测算,每年全省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约600亿元左右,但通过银行能获得的贷款只有80亿元左右。

  600、80,两个简单的数字反差巨大,既形象说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也表明,时至今日,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并未解决。来自金融机构的有关统计数字印证了这一点。据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统计,截至9月末,全省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新增24.5亿元;据黑龙江银监局统计,截至9月末,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01.3亿元,同期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类贷款余额为4730余亿元。从所占比重也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状况得出一个大致判断。

  夹缝生存 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这样令人沉重的采访虽然不多,但这样的事例却绝非个案。不久前在黑龙江省某县采访,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记者,他们和哈工大共同研制了一种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环保、高效柴油发动机,属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产品。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启动生产,这个好项目眼看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已足足搁置了近10年!

  伊春市有80%以上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有50%以上的企业新上项目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影响投产达产。齐齐哈尔市今年上半年投资超千万元的67个项目中,仍有20亿元的资金缺口。

  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这样的呼声多年不绝于耳,但究竟难到什么程度?省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数字很难统计,一则范围太大,各家金融机构统计口径不一,二则这个需求是弹性的,环境好,发展的愿望强,需求可能就大;反之,企业本身的积极性就下来了,需求也相应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41.7亿元,占GDP比重40.2%;实现税收309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量的34.7%;实现进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76%;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225户发展到近183.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达568.3万人;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源自非公有制企业;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

  相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的社会贡献,更反衬出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支持之少。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却往往不被金融机构看好?

  银企“双难”贷款难现象根在环境

  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了银行的苦衷与无奈——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据黑龙江银监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30.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高达41.7%。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银行惜贷惧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单笔贷款额度一般相对较小,对银行来说,却同样要履行所有的手续,意味着贷款成本上升,赢利空间缩小,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尽管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等,都构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因素,但信用环境差的总体情况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与全国各省相比,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居首位。截至今年6月末,黑龙江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120.9亿元,在黑龙江省三次剥离本外币不良金融资产1171.6亿元后,不良率仍达23.9%,居全国第一。这样的信用环境,使黑龙江省银行授信额度大打折扣。部分商业银行总行把黑龙江省列为高风险地区,调低授信额度,甚至上收一些分支银行的贷款权限。

  其实贷款并不是企业融资的惟一途径,也恰恰是融资渠道过窄,加剧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据省中小企业局问卷调查结果,企业资金来源中,除自有资金外,银行贷款占据比重最大,达30.8%;民间借贷为16.7%,而资本市场则为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完善,直接融资不发达、缺少直接融资手段以及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的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日益突显。

  改革创新“双难”变“双赢”路在脚下

  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赵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2007年底,在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备案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42家;同时,近几年省内民间出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很快,使黑龙江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已发展到近80家。如鹤岗市现有各类商业性担保机构32家,牡丹江市也有26家。这些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占大多数,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资金瓶颈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承认,担保机构布局不甚合理,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而偏远市(地)和绝大多数县(市)几乎是空白,辐射和服务范围偏小,同时,担保机构规模和实力偏小,担保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都制约着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服务能力。

  但看似无解的难题,在当下的一些亮色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出路。采访中,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那洪生的一番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近年来,我行按照总行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积极向总行争取优惠政策,黑龙江省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限额从2004年的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亿元。有效提高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能力。”

  从1亿到5亿,如此的倍数关系,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空间很大。正如省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张宝东所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表面看是小企业信誉差,银行找不到适合贷款的好企业,同时也有担保环节薄弱等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问题体现在企业和银行双方。对银行来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也存在对转型服务的认识差距与动作的快慢、思路的拓展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金融创新”一词频繁出现。伴随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个个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接连诞生,如省建行的“速贷通”、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的“展业通”、省农发行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以及正在全省试点的中小企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等等,它们让中小企业不再求贷无门;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已经持续搞了3年的中小企业信用登记评价、短期融资债券以及企业“联户联保”等新融资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更让我们看到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