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变“白领”
1982年12月5日和2007年4月18日,对孟宪瑞和孟庆超这对开火车的父子而言,是值得一辈子记住的日子。1982年12月5日,老孟告别了蒸汽机车,开上了内燃机车;2007年4月18日,在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当天,小孟开上了内燃动车组客运列车。
父子开火车,“蓝领”到“白领”,历时20多年,火车头几经“变脸”。
开蒸汽机车像掉煤堆
孟宪瑞回忆,开蒸汽机车那会儿,除了牙还是白的,连耳朵里都是黑的,和挖煤工人一样。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务段的。”是对蒸汽机车时代火车司机形象的描写。锅炉里的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一靠近锅炉就能感觉全身在燃烧。一路上抓着铁锹往炉里加煤,平均每十多秒就要挥一次锨。
老孟说,1978年10月,自己升任了副司机,工作是瞭望和协助司炉烧火。驾驶室里煤烟弥漫,司机个个蓬头垢面。工作时间长了,有的甚至手臂毛孔里都渗着黑色的煤垢,洗都洗不干净。最难熬的是夏天爬坡、过隧道,机车里的温度很高,闷热不透气,还要用毛巾捂着嘴鼻工作。司机们常常被汗水和煤灰裹成了一个泥人,裤子脱下来放在水里都泡不透,全是厚厚的油渍。
开内燃机车像过大年
1982年年底,新型内燃机车投入使用,可以坐在离地两尺的座位上不用再抡锨往炉子里扔煤了。与蒸汽机车不同,内燃机车改为“喝”油,这使得机车乘务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老孟告别了蒸汽机车,开上了内燃机车,坐上了带弹簧的沙发座椅,不用烧煤,不挨冻,不受烤了,下了班洗个脸就能吃饭……那一刻就像过年一样,一个班下来,没开够的老孟都不舍得下车。不仅驾驶室干净了、舒适了,车速最快也能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了。
但开内燃机车也有它的苦衷。当时的内燃机车油、水混杂很容易造成管道泄漏,加之电浮、灰尘多,电气故障特别多。机车运转时,通风机声、柴油机声、机械传动金属发出的摩擦声,分贝特高,司机、副司机呼喊应答时都得扯着嗓门说话。
开“子弹头”像坐办公室
只开了8年内燃机车的老孟说,儿子孟庆超从当上火车司机的那天起,开的就是内燃机车,2007年4月,还开上了子弹头。
孟庆超说:“现在的驾驶室和现代化的办公室没有太大区别,老爸开车时驾驶室是3个人,现在就我一个人。”除了开车所必备的操纵杆、电脑、监控、卫星定位等电子装置外,空调、冰箱、微波炉等一应俱全,最神气地要数座椅了,和飞行员的座椅一样,能够前后、上下、左右进行六个方位的调整。小孟说,现在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完全能西装革履地开火车了。但是对技术要求也更高了,以前开火车全靠自学,关键要有体力;现在开火车,都得经过专业培训,没技术甭想上岗。
提速:“千里京城一日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有关铁路的崭新名词“提速”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
提速、提速,从1997年春天第一次提速到2007年的第6次提速,火车的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140公里、160公里到250公里——时速在刷新,里程在延长,城际快速客车把各个经济圈和城市群之间的距离拉进了;中长途客运列车,在白天开行,满足了我们白天出行快速返回的需求;哈尔滨到北京,直线距离1200多公里,可谓是“千里京城一日还”了;夕发朝至、一站直达特快旅客列车让我们开始感到火车不但可以跑得更快,还可以让远行的人走得更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哈尔滨铁路局不断优化运输组织、扩充运输能力,使客运产品结构更加贴近旅客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为旅客出行创造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