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9日讯 2008年初,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在哈尔滨拉开大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拆迁面积237万平方米,占3年需拆迁总任务量的41.6%;拆迁净地项目已有10个启动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年底前所有净地项目的回迁房建设全面启动,总开工面积将达到195万平方米。
棚改拆迁工作进行得如此快捷、如此和谐,全市棚改一线的400多名干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涌现出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不听医生劝阻,患有严重的低血压、低血糖、心脏病的赵永利因超负荷工作,几次昏倒在工作现场;不顾家人和单位领导的劝说,拆迁组长赵玉峰怀揣着救心丸冲在拆迁第一线;王海元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8个小时,为特困、重病的贾云飞母子捐款7100元;哈尔滨师范大学特困学生王佳宝为回报社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帮助拆迁组做残疾居民的思想工作,帮助宣传、讲解拆迁政策,解答疑问。
在棚改拆迁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和市、区棚改办共收到棚户区群众赠送的锦旗355面,感谢信近200封。棚户区改造充分诠释了党和政府心系困难群众、为人民谋福利的决心,集中展现了广大棚改工作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谱写了哈尔滨改革和发展史上一篇华彩乐章。
张海云热血延续爱子生命
张海云是一位无私的母亲。30年来,在孩子一次次濒临死亡之际,是她伸出手臂用自己的鲜血让孩子转危为安。
上世纪70年代末张海云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均被确诊患上了血友病。每当儿子流血不止时,就要母亲输血。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用血量也越来越大,张海云已累计输血40000余毫升,唯一的营养品是红糖水。1997年,大儿子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鼓励小儿子坚强的同时,张海云也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为了能够多挣点钱给儿子看病,不管多苦多累的活她都不怕,张海云曾经看护过的一名精神病患者,犯起病来就砸东西打人。开始时,张海云吓得到处跑,但一想到孩子,她就抱着头护着脸强忍着。张海云坚持多年给儿子输血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捐物,介绍药方,有关部门还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张海云和儿子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一起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陈玉舫爱心奉献“关怀病房”
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关怀病房的护士长。因工作表现突出,1996年她被组织安排到当时脏、乱、差的“关怀病房”任护士长。关怀病房住着70多名10岁—70多岁的“三无”(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监护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孤残人员,95%以上是呆傻或肢残人员。在这个弱智群体中,多数人不具备正常思维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有的长期瘫卧在床,大小便失禁,有的衣扣不会系,鞋不会穿。陈玉舫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她带领8名护理员钻研业务、因地制宜、因人施护,24小时轮流服务,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精湛的业务技能,无私的奉献精神及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打造出“关怀病房”温馨的小家。陈玉舫被同事们称为“铁人”,3年里她患上宫颈癌和骶椎管破裂,病魔却没有削弱她的意志。她多次受到表彰,曾荣获市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冰城爱心使者、市女职工建功立业之星、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哈尔滨市第31届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第32届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正旺扶危济困屡伸援手
王正旺是河南籍农民工。2000年4月,王正旺带着妻子和孩子从河南农村来到哈尔滨打工。8年间,他以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帮助过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他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冰城人。
2005年8月24日,在道外区三棵树附近,一辆农用四轮车将一位妇女撞伤后逃逸,王正旺看到后立即把伤者送到医院紧急抢救,并拿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办理了入院手续,由于伤者唯一的家人远在外地,王正旺关闭自家店铺,每天和妻子轮流看护,一直到伤者的家属回来。无论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看到社区里10多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植物人的生活处境困难,他主动承担起长年义务照顾的责任,修门、修电视、换煤气、带老人去医院看病,他全都包了下来,并经常送去米、面、肉、水果、蔬菜等食物,逢年过节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每家每户送年货。为了使更多的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王正旺贷款办起了“迦南安养院”老年公寓,他以最低的收费标准、最温馨的服务,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敬老院里的22位老人。老人们都说,在这儿比在家里更温馨、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