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讯 (记者 孙晓锐)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钢铁长子”,在鞍钢厚重的历史文案里,有过无数的辉煌灿烂,也经历过浴火重生。2007年,鞍钢克服了百年不遇暴风雪袭击、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生产经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生产铁1610万吨、钢1617万吨、钢材1493万吨,首次实现铁、钢年产量双超1600万吨,全年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
那一刻,鞍钢跃上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高地”。
那一刻,鞍钢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
日前,“网络媒体东北行”采访团在这个仿佛城市一样的企业进行采访,据工作人员介绍,鞍钢破茧重生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转变”。
在成长方式上,鞍钢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跨地区发展了三大产业基地。鞍山基地、营口鲅鱼圈基地、朝阳基地的逐步建立,实现了几代鞍钢人做大做强的梦想。今后,三大基地优势互补实现分品种、分等级生产,更大地释放各条生产线的规模能力,全面实现生产线生产的品种化、专业化、商品化、差异化和特色化。
在产业布局上,鞍钢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向蓝色延伸,走向世界,鞍钢人的目光正在越过海洋,以鞍钢自主品牌“走出去”为核心,建设高端化、国际化钢铁品牌形象。目前,鞍钢出口产品以优越的品质吸引了包括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瑞典VOLVO、贝卡尔特、韩国现代造船等国际知名企业集团,产品遍及30多个国家。2007年,鞍钢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到90.7%。
在自主创新上,鞍钢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几年来,鞍钢通过自主集成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1780冷轧生产线的建成,让鞍钢人再一次将冷连轧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主集成创新建设了鞍钢西区500万吨现代化精品板材生产基地;1700热轧生产线成功输出到济钢,使鞍钢完成了由“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的重大历史转变。
鞍钢成为不仅成为国内能够生产高档轿车面板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钢板供货企业,还成为国内首家具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
2008年,鞍钢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同时,鞍钢频频与世界顶级企业展开合作,在“非钢”领域寻求突破。这一举措,盘活了原有非钢产业资产,为鞍钢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正是源于这样的基础,鞍钢才有了进军跨国钢铁集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