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22日电 题:国有林权改革第一人蒋永彬:从“林业工人”到“大山的主人”
新华社记者刘景洋
进入隆冬的“中国林都”伊春,处处可见“林海雪原”的壮观景色。几乎所有来过这里的游客都会被保存完好的原始红松林所折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这座被小兴安岭贯穿的森林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探索。
今年35岁的蒋永彬见证了这一切。他的家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作为林业工人的后代,蒋永彬的童年充满了对森林的记忆:连绵起伏的青山,一望无际的林海,高大笔直的红松,还有运往四面八方的一车车木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伊春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林业工人共为国家建设输送商品材2.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60亿元。
蒋永彬回忆,那时候的东北林区,越是寒冬,生产场面越红火:林业工人一声吆喝,成材大树应声倒下,大家喊着口号将木材运出大山。当年谁都知道,林业工人生活条件好,十里八村的姑娘能嫁到林场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而当蒋永彬终于如愿也成为一名林业工人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的砍伐,东北林区的可采林资源接近枯竭,国有森林工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最困难的时候,蒋永彬和他的同事十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林场的男青年结婚也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1998年,国家在黑龙江森工林区实行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大量天保工程资金的注入,让林区恢复了原有的生机。造林、管护、防火、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成为林业职工和家人每年忙不完的事情,有了按时发放的工资和由多种经营带来的收入,蒋永彬也不再担心吃饭的问题。
2006年,蒋永彬火了。伊春成为当时中国国有林权改革的唯一试点。当年4月29日,在被称为国有林改“小岗村”的伊春乌马河,是蒋永彬第一个举起牌子,承包了9.3公顷国有林地,成为新中国国有林改“第一人”。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就和几乎每一篇有关国有林权改革的报道结合在了一起,采访过他的记者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蒋永彬真的成了大山的主人。他在自己的林子里新栽了23000多棵树苗,林下还发展了五味子和木耳等多种经营项目,收入相当可观。看着一片片的落叶松和云杉,蒋永彬给记者讲了他对林子的规划:近期靠木耳过上好日子,中期靠绿化树和经济作物换上新房子,远期靠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的财富。
蒋永彬说,现在他的林子里约有46000棵树,按每棵树一年“长”一元钱计算,十年后他的林子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今年他的儿子11岁,再过10年,孩子长大成人,满山的树也成材了,他的后代再也不用为生活的问题发愁。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林权改革,没有林权改革我们也成不了大山的主人。国家没有忘了为祖国效力的林业工人,国有林改保住了青山,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绿色银行。”蒋永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