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大庆一市民欲复原5330年前“大庆人”先祖容貌(图)
2008-12-28 12:33:21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8日讯    午夜时分,一个人在灯下把玩骷髅头会是什么感觉?大庆市供销联社的孙德军就常常这样。夜深人静之时,如果你贸然推开他的书房门,没准就能看到他正在端详放在案头的一个人类头骨。你可能会毛骨悚然,可是在孙德军看来,这只是他和5330年前的先人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他案头的头骨也不是普通的头骨,这个已经有些石化的头骨,可能就是大庆人的祖先。

  “肇源的人类历史代表了大庆的历史,因为在大庆,只有肇源境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目前,学术界认为肇源地区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是6500年,但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孙德军发现的头骨如果出土地点准确的话,将是最好的肇源地区古人类活动证据。”25日,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张凤礼对记者说。

  肇源小村旁  发现人头骨

  孙德军在调任大庆供销联社前,在肇源县工作了15年。他喜欢收藏,对文物有些了解,没事的时候喜欢到肇源的农村走走看看。一些村民也知道他有这个爱好,遇到从地里挖出来的坛坛罐罐,常常拿给他看看。正因为这样,他为肇源县博物馆收集了很多文物。

  肇源县义顺乡小拉哈屯附近有一个古遗址保护区,在保护区外,村民种地时常能捡到一些小物件,像陶罐、石器等。所以喜欢考古的孙德军经常去那里转转,时间长了,和当地的村民也就熟悉了。

  2007年的一天,孙德军和几个朋友再次来到肇源县义顺乡小拉哈屯。在聊天时,小拉哈屯的一位姓孟的村民告诉孙德军,他在地里干活时,曾挖出过一个“骷髅”,这个“骷髅”拿在手里特别沉。因为家人害怕,他又将“骷髅”埋在了原处。在这位村民的指引下,孙德军来到埋藏头骨的地方,几锹下去,那个头骨果真挖了出来。孙德军用手一掂量,这个头骨果然比较沉,且已经有些石化,他马上意识到这个人头骨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应该有考古价值。孙德军给了老孟200元钱,把头骨带回了大庆。

  为了解开这个头骨的历史,孙德军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先后请教了多位考古界专家。

  孙德军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头骨应该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头骨,可是距今有多少年,还不能断言。为了不让爱人受到惊吓,孙德军把这个头骨封在一个纸箱子里,然后把纸箱子锁在书房衣柜的最下层。孙德军白天不敢拿出来研究,就趁夜深人静爱人睡觉之后,偷偷溜进书房,把头骨拿出来研究。

  这个头骨特别完整,重量为2.8公斤。从口中保留的25颗牙齿看,死者应该是一名青壮年,整个头骨比较重,说明石化得比较严重。这个头骨除上颌缺少5颗牙外,几乎是完整的,也是大庆迄今为止发现最完整的人头骨化石。

  经过细致的观察,孙德军越来越相信,这个人头骨化石不仅难得,而且通过它会更好地了解大庆地区古人类的一些历史。

  经鉴定化石已逾五千年


测试报告


下颚骨

  通过多方打听,孙德军得知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可以对化石进行鉴定。经过多方协调,对方最终答应为孙德军检测这个化石。

  2008年7月1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试报告出来了:经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确定,这个人头骨是碳14年代(BP)5330年(所用碳14半衰期为5568年,BP为距1950年的年代),误差为35年。7月22日,孙德军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测试报告。

  孙德军说:“经鉴定,肇源县小拉哈遗址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但一直都找不到实物加以证实。而我手中的这个人头骨化石,刚好也是在小拉哈遗址附近发现的,证明五千年前大庆就有了人类活动,还有可能会使大庆的历史得到延伸。”

  在此之前的2002年,孙德军也在小拉哈屯发现过一个人头骨。当时,他在这里遇到了一名放羊的村民,叫张文海,张文海知道孙德军喜欢考古,说自己发现了一个头骨,并陪着孙德军找到了那个头骨。那个头骨已经石化,孙德军带回了肇源,目前这个头骨存放在肇源县博物馆。

  实地踏访陶片随处可见

  在村民发现人头骨后,记者随孙德军一行再次来到小拉哈屯。这是一个处在盐碱地包围的小村子,白花花的盐碱地上,蒿草艰难地生长着。在盐碱地的缝隙,村民见缝插针地在黑土地上种着庄稼。

  在发现头盖骨的旁边,有一块向日葵地,田地的主人为了保护庄稼,在田地四周挖了沟。“这里面都应该有文物!”孙德军指着挖沟挖出来的泥土说,果真,这里的泥土经过雨水冲刷,里面露出不少陶片。孙德军沿着壕沟走了一段,找到了一些碎陶片。“看看,这些陶片有的是绳纹,有的是指纹,有的是挫压纹。看到这些陶片,就可以初步断定,这个地方已经有2000年至3000年的历史。”

  孙德军一头扎进向日葵地里,十多分钟后,手里捧着一些陶片出来,兴奋地给记者讲解各种陶片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村民很快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这里挖出来的东西。村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十余年里,在这附近已经发现了70个至80个人头骨。该村村民王绍林说,“大帮哄”时给生产队挖壕沟、盖牛圈打地基经常挖出骷髅头,1998年发洪水时还冲出来好几个,前前后后有80个左右。“听老人讲,我们屯子这个地方,以前也不是坟地,不可能是我们老辈的死人。大家猜测,这里可能是战场。”

  张文海说,上世纪90年代,他蹚地时发现大量石器:“蹚地的时候蹚出一些碎石头,仔细一看,有石斧子、石凿子,还有带刃的东西。回家取来铁锹挖,差不多一袋子,都交给博物馆了。”

  据了解,该村的张文海、孙立才等人还捡到过磨制石器,都交给了文管部门。1999年,村民刘长才给别人家盖房子时,挖出来一个陶罐。

  采访结束,记者一行乘车离开小村子,汽车走出没有多远,孙德军的电话响了起来,张文海在电话那头告诉孙德军,前几天有人在村北还发现了一个头骨,现在可能还有。记者一行迅速调转车头回到村子里,与张文海在村北会合。这里是一片小树林,林间长着蒿草。几个人分头搜寻,可是没有找到。就在大家打算离开时,记者首先发现了草丛中一个灰白色的东西,走近一看,果真是一个已经破碎的头骨。孙德军将头骨翻过来查看,因为破损严重,他认为价值不大。

  拟复原,让后代看看先人的容貌

  “肇源的人类历史代表了大庆的历史,因为在大庆,只有肇源境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目前,学术界认为肇源地区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是6500年,但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孙德军发现的头骨如果出土地点准确的话,将是最好的古人类活动证据。”12月25日,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张凤礼对记者说。

  目前,孙德军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通过权威的科研部门,对这个人头骨化石进行人像复原,这样人们就可以目睹5330年前大庆人的形象,通过对这个人头骨的研究,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大庆的历史。考古专家说,只要化石的下颌骨完整,就能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该人头骨化石进行复原,再现大庆人祖先的面貌。

  孙德军已经与国内的一些机构联系,寻找能够用头骨复原人像的机构,“如果有机构对此感兴趣,我就把它复原,让大庆人看看祖先的面貌。”孙德军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