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吉炳轩:大力发展教育 促进黑龙江更好更快发展
2009-01-11 06:35:0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大力发展教育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

  吉炳轩

  2009年1月8日

  

  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近年来,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取得历史性进步,普通高中瓶颈制约得到缓解,职业教育“两基”工作发展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取得成绩主要表现在:

  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从1986年开始推进“两基”工作,到1998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就达到了85%,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两基”目标。到2006年全省100%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要求,完成了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任务。2007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两基”督导检查,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提高、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的新阶段。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投入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普通高校由2002年的48所发展到2008年的70所,地市覆盖率100%。招生由11.6万人增长到21.6万人,在校生由33.5万人增长到67.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所。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学校由2002年的14所增加到2008年的17所,博士学位授权学校由10所增加到12所。研究生招生规模由7091人增加到1.6万人,在校生由1.8万人增加到4.9万人。

  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加强和改进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高校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建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3%、97.7%和91.6%。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98万人,是2002年的1.7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由30%提高到44.8%。在高校实施“长江学者计划”和“龙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引进人才。

  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02年的128.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8.6亿元。省直属高校和单位总投入由23.1亿元增长到60.5亿元,5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2亿元,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省委、省政府把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专项推进,2006年省政府一次性投资7.6亿元,吸引地方投入2.6亿元,彻底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全部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成了远程教育工程,受益学生193万人。2006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5872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加强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

  服务经济成效显著。实施了《教育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紧缺人才培养,省属本科院校建设了358个为老工业基地服务相关专业,建立了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了26个人才培养中心。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10119人。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进行了30个骨干专业和14个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校科研工作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题目4万多项,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542项。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园区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在石油、乳品等方面建设了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2004年到目前,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校企合作重大项目69个,服务企业100多家,推动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

  

  加快黑龙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果没有教育事业的快发展、大发展,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加快发展就会成为空话。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我省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定要清醒认识到:

  加快科技创新对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教育,才能加快创新。从我省产业结构看,原字号和重工业比重过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2007年,我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2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4%,采掘业实现增加值179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80%左右的工业产品为初级加工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20%左右,高科技产业和项目偏少。2007年,我省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349亿元,增加值16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5%和1.3%。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87亿元,仅占全国的0.17%,软件业销售收入为87.4亿元,仅占全国的1.5%。经济增长比较粗放,万元产值能耗1.35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军人才。纵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的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领军人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对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教育,才能提高水平。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建设粮食生产大省、畜牧业养殖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食品加工业大省,把我省农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产业发达、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实现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现代化。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吸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十分吃力。现在全省种植业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5%左右,超量使用化肥加剧了土地板结。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药量过大,药效不高,而且还污染严重。农业机械占有率很高,但有效利用率却很低。农业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农作物栽培的规范化、模式化,以及喷灌技术、滴灌技术、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等,都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很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装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农民现代化。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每个农业劳动生产者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对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教育,才能多出人才。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能力。金融业发育十分不足,市场化程度很低,整体实力也不强。我省各项贷款余额在全国各省区市列第24位,贷款增速列全国末位。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我省连续5年没有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截至去年9月末,全国境内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总量为2.2万亿元,省均704亿元,而我省境内上市公司仅募集到资金197亿元,相当于省均募集额的28%,不足全国境内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量的1%。这里既有企业生产经营问题,也有资本市场的知识能力问题。我省只有一个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仅3亿多元,缺少承销人才,在国内资本市场明显处于劣势。省内企业改制和申请上市的前期工作,都要委托省外证券公司和中介机构。再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省软件服务外包业收入52亿元,而辽宁省仅大连一个市就达到215亿元。这种状况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不无关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我省要面向世界大开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信息、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

  发挥人的潜能对我省开展全民创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教育,才能增长才能。我省资源禀赋好、有很多优势,但没有很快富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据国家有关方面的统计,“十五”期末,全国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已升至65%,而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仅占全省GDP的35.8%。因此,我们提出要全民创业,鼓励人民群众自谋职业,大力推动自主创业。但创业是需要能力的,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知识。从农民工就业来看,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使得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中求职和发展十分困难,多数局限在建筑业等重体力型行业,就业稳定性差,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就会失业而导致“返农、返贫”。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个人素质,使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获得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工资性收入,是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见效最快的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当前,我省正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加快发展教育,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意义深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抓好义务教育,大力抓好高等教育,大力抓好职业教育,大力抓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一要大力抓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提高。要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认真贯彻省政府下发的《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意见》,坚持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分步实施、适度超前、全面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学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及年龄结构合理配备,各类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支教工程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到2010年,要完成各市地城区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要完成所有县城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要全部完成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针对农村办学规模小、教学设备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普九”水平低等实际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制定学校资源优化整合规划。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织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平台,加快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

  二要大力抓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有高等学校70所,其中国家“985”工程院校1所、国家“211”工程院校3所。我省高等教育的基础是好的,实力是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高的。要认真落实《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社科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提升我省高等院校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积极推进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合作联动,转化一批高新科技成果,吸引一批研发经营人才,建设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加强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林牧渔产品精深加工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外经外贸等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灵活、互动、互助”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要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选择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组织高校科研攻关,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与观念,在促进人口素质提高、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重点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要拓宽职业教育办学渠道,形成多元投资的办学格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大力支持、扶持企业、行业组织和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安排课程、编制教材、确定学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步伐。要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制造业、维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建设综合性、区域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要抓好农村职业教育,扩大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要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育全过程,大力开展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实践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条件。要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不断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多的体验空间和更广的实践空间,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潜力。


  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培养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1985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议就作出决定,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有力地促进了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高度赞扬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向广大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全社会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气。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所淡化,教育事业在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所以,还要强调尊师重教,还要在全社会兴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气氛,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办实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支持、优先推进,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我省经济不发达,各级财政不宽裕,但对教育投入问题,也要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方面共同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教育发展的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尤其是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要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教育的领导体制,实行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以及领导干部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尊师重教的带头人。

  要组织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让所有的干部群众都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当作自己的事情,积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真正使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最受尊重的职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要下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教书育人提供一个宁静、安全、和谐、优美的空间。要严把进入学校的食品质量关,确保安全可靠,有利于师生健康。要支持学校产学研结合,新产品开发,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一切便利条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关心教育、重视教育、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的良好风范,要把这一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开来。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长期以来,全省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要继续努力做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所要求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各个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使广大教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肩负起培养好下一代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广大教师要用美好的品德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用崇高的精神陶冶学生。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勤奋进取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