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稍不如意离家出走 教育专家:孩子有问题责任在家长
2009-01-11 09:43: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赵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1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一家幼儿园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孩子回家后,家长最爱问“吃了啥”、“学了啥”、“受欺负了吗”3个问题。幼教专家表示,这显示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该园在60位5-6岁幼儿家长中进行了一次代际关系调查,其中问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您经常会问哪些问题?回收的问卷显示,1/3的家长最爱问“你吃了什么”、“你受欺负了吗”、”你学了什么”3个问题。家长想借此来了解孩子在园内的生活玩耍情况,可孩子的回应并不积极,要么说“不知道”、“忘记了”,要么索性拒绝回答。该园园长表示,这表示部分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家长的初衷是关心孩子,但这种例行公事式的问话,仅仅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并没有站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孩子感觉出不平等,就会拒绝交流。家长放弃直白的问话,最好在一定情境下从侧面了解孩子在园中的表现,用幼儿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交流。

  让孩子体验“同志式的平等”

  “我和孩子说话也没摆什么架子,但孩子只学会不怕我,在和孩子沟通中应该注意什么呢?”教育顾问苗苗说,和孩子相处,家长不该仅仅只是家长,而应该像演员一样经常变换角色。苗苗表示,比如当孩子放学回家,有的家长会询问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这时候家长就是与孩子分享一天中的见闻是“朋友”;当孩子拿着作业向家长请教时,家长又转身变为“严师”;同样的,当家长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不防向自己的孩子请教,让孩子也当回“老师”;当家里发生争执时,也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体验一回“同志式的平等”。

  “我和我的孩子就常常互相扮演同学、朋友、老师、同事、亲人的角色,我可以称呼他赵刚同学、赵刚老师,他也可以称呼我苗苗老师、亲爱的妈妈、哥们儿……”在苗苗老师看来,这种换位的体验,不仅能拉近她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愿意向她倾诉,而且也让她重新感受到当孩子的喜怒哀乐,重新体验一回从5岁、10岁到20岁的成长历程,这是很多家长都可以借鉴的做法。

  成功沟通“哪壶先开提哪壶”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