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2日讯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从最早闯关东那代人传承下来的普通小挂钱儿,一个象征着喜庆、吉祥的民间过年张贴的饰品,被一个普通的农民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创新,最终成为哈尔滨市最有名的道里透笼批发市场柜台上的热销产品,并以每年几十万张的数量销往东北三省。他就是双城市双城镇长产村农民闫喜国,由于在家排行老三,村里人习惯叫他闫三,现在常年批发他挂钱儿的东北三省客户没有不知道闫三的。
闫三告诉记者,制作挂钱的手艺是他奶奶从早期闯关东的山东妇女那里学来的,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三代了。1982年,13岁的闫三每逢春节前放假时,就跟着奶奶和父亲开始学剪挂钱儿,后来干木匠的父亲给他制作了一把雕刀,冬天的3个月忍着胸疼和磨出的一层层茧子才能刻出五六千张,图的就是卖钱买新衣服和鞭炮。后来他把制作工具改成用脚踩,速度提高了许多,一天能制作出五六千张。现在他用改造过的机器一天能制作出一万张挂钱儿。当制作挂钱儿成了他的一个产业后,他的挂钱儿图案从原始的粗糙、呆板、材质单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图案鲜明简练,艺术风格各异。其材质也从过去的几毛钱五彩纸发展到蜡光纸、彩印、烫金、织绒、满金和浮雕。他今年更新并制作的梅、兰、竹、菊和风调雨顺等大幅作品,已经脱离了春节挂钱儿用途,成为市民平时装饰房间的艺术品。
闫三最早是在双城随着集贸市场下乡卖挂钱儿的。10年前,他拿着挂钱儿来到透笼批发市场给人送货,后来发现批发挣钱更多,他就租了柜台,靠着自己的信誉、质量和样式渐渐名扬东北三省。闫三用卖挂钱儿的钱,办置了自己的婚礼,还盖起了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除了每年春节前几个月到哈市卖挂钱儿外,平时靠种西瓜为主。西瓜卖到北京、上海和大连。许多人都很难理解他的那双种西瓜和蔬菜的粗糙双手是怎么制作出这样精美的工艺品的。
在道里的透笼批发市场7楼,闫三的兄弟姐妹5人垄断着挂钱儿的批发和零售市场。其中闫三的挂钱儿卖得最为火爆。每年春节前两三个月,闫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就来到透笼批发市场卖起挂钱儿来。扣除雇4个人的工资,加上租库房和摊位的钱外,两个月纯挣2万多元钱。
背景新闻:挂钱儿
挂钱儿有许多种叫法,如“门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为其作年俗诗说:“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而今人对它的喜爱,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