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进口大豆冲击波
2009-01-12 08:23: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中 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广州的老张最近发现,在吉之岛以及家乐福等超市内,食用油已经悄然调低了价格,下调幅度高达30%。

  他不知道的是,食用油的价格下调是因为在2008年10月,大豆期货价格相比8月,跌幅已经过半。目前,进口大豆价格处于低位。

  显然,对东北的豆农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

  在2008年10月份东北大豆进入收购季节以来,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的大幅下跌让国产大豆更加失去竞争力,而国家紧急出台的国储临时收储措施以及有限的收购量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困难,而国储抬高收购价的举措更是让国产大豆的油脂加工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有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国的国产大豆正在遭遇2004年之后又一次巨大冲击。

  苦恼的农民

  “听说有个农民晚上在车里生火取暖差点被烧死。”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民李树财告诉记者。他说的那个农民当时在中储粮的收购库点外排队,他所在的队伍已经排了几里地长,为了交大豆,有的人已经等了三天。

  调查发现,这是目前东北各个中储粮收储点外常见的情景,但是大部分农民会失望而归,因为他们的粮食不符合要求。拿大豆来说,按照国储库点的要求,水分低于13.5才能够按照此次国家规定的1.85元/斤进行收购,但现在农民手中的大豆水分一般在16个以上。

  农民们的第二个选择是把粮食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但是由于加工企业能够承受的价格要比国家收购价低很多,比如阳霖油脂,其大豆收购价为1.67元/斤左右,这大大低于成本价,即国储规定的1.85元/斤。这致使很多农民宁愿把粮食堆在家里也不愿像往年那样出售给加工企业。

  黑龙江富锦市锦山镇农民李青和2008年种了9公顷的大豆,共收获了近20吨,到现在一点都没卖。“原来国家一直在宣传要保护农民利益,要启动国储收购,所以我就光等着国储了。”而现在看来,国储一途基本走不通,李青和抱怨,最好的豆子都不符合要求。

  曾让他满怀希望的国储计划出台于2008年10月20日,这一天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了第一批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650万吨。12月1日又下达了第二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400万吨。两批收储计划总量为305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玉米1000万吨、大豆800万吨、稻谷850万吨,南方主产区稻谷900万吨。

  这项政策显然是国务院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现在来看,农民们仿佛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黑龙江省的大豆国储量才200万吨,但全省的大豆产量今年达到了900万吨。”黑龙江大豆协会常务秘书长吴立强告诉记者,“往年此时,农户大豆要销售60%以上,但现在测算下来,还没有到10%,12月后,农户手中有近500万吨大豆积压在手中。这些大豆国储肯定不能完全收购,那么由谁来收购?”吴立强非常担心。

  停产的工厂

  事实上,往年东北的豆农们大部分都将自己的大豆销售给了当地的油脂加工企业。而正是由于今年国储规定的价格抬高了农民们的售粮预期,使他们现在都彻夜挤在国储粮库的门口,而另一边,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的大豆加工企业难以为继,纷纷选择停产。

  “我们位于黑龙江的5家加工厂已经全部停产了。”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对记者说。这家东北最大的油脂集团往年一家就能消耗掉200多万吨国产大豆,但现在他们选择了停产。理由很简单,由于国储计划的搅局,使得省内豆农只认同1.85元/斤的收购价,而进口豆到港完税价格为1.55元/斤,比国储价格便宜0.30元/斤,每吨的价差达到了600元。所以他们无法按照市场接受的价格收购到能维持一定利润的大豆原料。

  “现在加工一吨国产大豆的利润不到100元,而使用进口大豆的企业则高达800元。”一位东北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十多天之前,全黑龙江的油脂加工企业有95%以上都选择了停产。过高的大豆原料价格和不断走低的豆油价格使得其开工就意味着亏损。

  在这些加工企业看来,国家启动的大豆临时收储措施无疑成为了市场的搅局者,导致正常的市场价格无法形成。“在国储没有收购之前,大豆的价格已经大大下降,企业进行生产还是有利润的,但现在,国储的收购价把价格又拉高了。”他们担心的是,长时间停产将对东北地区的国产大豆加工业造成致命打击。

  尴尬的中储粮

  而面对蜂拥而来的农民,承担此次国家临时收储计划实施的中储粮黑龙江公司也感到十分为难。“压力太大,有点儿顶不住了。”该公司综合处的曹处长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2008年11月5日的时候,黑龙江省启动了此次粮食临时收储计划,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在内整个黑龙江计划收储900万吨。但是,由于国储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其他收购主体没有入市,“2008年的收购价格远远高出市场价,也高出之前规定的托市收购价,所以导致农民们都想挤上国储这一座独木桥。”

  但实际情况让他们感觉吃力。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800个员工要完成900万吨的收购,400万吨的储备能力同样遭遇挑战。

  中储粮黑龙江公司只得临时在各地搭建收储点,“都是露天的,用草墩子搭起来,就像你在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看到的一样。”李青和所在的锦山镇就刚刚搭建了两个收储点。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局面,一项原本是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出台的政策,造成了加工企业和农民双方的不满,“中央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几个月以来进口大豆价格的快速下跌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的整体需求萎缩,这使得国储政策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现在是双轨制,计划不是计划,市场不是市场。”他说。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及早把国储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抹平,使得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才能减轻中储粮系统的压力。”曹处长说。

  进口大豆量仍在攀升

  “现在进口大豆已经渗透到了吉林四平一带,再往北国家就不允许了,主要是害怕国产大豆的品种基因遭到破坏。”阳霖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有一次也曾试图从沿海运一批进口大豆来生产,但到了沈阳就被相关部门拦截了。

  和愁眉不展的东北油脂企业不同,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油脂加工企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艘艘从太平洋[13.16 2.09%]上飘来的运粮船装载转基因大豆不断的停靠在天津、大连、广州等码头,这些进口的低价大豆不断地运送到这些沿海的加工厂,为中国人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用油。

  黑龙江大豆协会曾经代表企业和农民向有关部门建议,由国家补贴加工企业、对农民进行直补、允许省内大型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对进口大豆实施关税调控等措施来解决目前的困难,不过他们还没有得到回应。

  在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和1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分别为332万吨和350万吨,“我们预计2008年全年进口量会超过3700万吨。”一位专家对记者说,而2007年的数据是3080万吨。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