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2日讯 时光匆匆进入2009年。回首2008年,与民生有关的事儿不断撩拨着我们的心。人民币升值了,百姓存折上的数字“进步”了;个税起征点提高了,中高收入的百姓缴税额减少了;医疗保险扩面了,普通百姓看病更容易了;社保待遇提高了,低收入百姓生活更有保障了;棚户区改造了,生活困难的百姓住上新房了……2008年的鹤城百姓生活是真实而又幸福的。
刘大爷是2008年最幸福的老人,因为他是今年棚改回迁户的一号搬迁户,第一个领到了新房子的钥匙。今年,刘大爷和儿子都将在自己的新房子里过春节。刘大爷说,没花啥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真好。要不是政府给咱这么好的政策,住这样的房子也只能在梦里了。刘大爷的幸福让许多人羡慕,孙大娘就是其中一个。孙大娘也是棚户区的居民,可是今年并没有能够首批搬迁,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棚改房,孙大娘是又羡慕又着急。她逢人便说,真着急搬家啊,东西都收拾好了。棚改工作人员对孙大娘解释说,搬迁工作要全市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孙大娘说,这个俺都懂,俺就是看着房子喜欢啊!想想过不了多久,俺也能住上,真是乐得睡不着觉。
截至2008年底,全市人民分享了6000多户棚改居民的“乔迁之喜”,市委、市政府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实现了当初掷地有声的承诺。当搬迁的居民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时候,工作人员又投入到新的工作,2009年,他们还要给更多的棚改居民搭建“幸福房屋”。
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正在为改善百姓的就医条件而忙碌着。“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城市,一场大病就可以让一个家庭债台高筑;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使广大农民和曾游离于城镇职工、农合两张“安全网”之外的城镇非从业的居民,包括中小学校的学生以及没上学的孩子,这部分人也可享受到“看病费可报销”的待遇。
家住运建小区的王女士没有固定职业,爱人在外地参军,六岁的女儿年初突然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这让省吃俭用攒下钱,刚刚购买新居的小两口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在齐市从国家争取到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城市之后,小两口又看到了希望,他们积极为女儿办理了医疗保险。最近,医保部门批准他们带女儿到我省权威医院接受治疗。
与王女士同样幸运的还有秦大妈。秦大妈患尿毒症已经四年多,为了透析连房子都卖掉了。自从听说可以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后,她立即办理了参保手续。秦大妈说,我从心底感谢党和政府。我每月能报销1000多元,我又有了生活的信心。
据统计,2008年齐市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6万人,解决了符合国家政策性破产规定的27户国有企业26601名退休人员医保待遇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累计筹资1.6亿元。
正当许多地方受金融危机影响,职工纷纷担心失业的时候,齐市2008年新增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月报告期内动态为零。就业指导专家指出,并不是企业不需要人,也不是人们不需要工作,只是企业没找到适合的员工,而员工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为了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市就业局多次举办人才交流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开设专场招聘。
在招聘会上,成功找到工作的小梁是200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她的工作是在一家高级家政公司当家政服务员。她说,当一名高级家政人员并不容易,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有一定特长,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工资也不低。小梁说,要不是就业指导人员引导她走出误区,她现在还找不到工作呢。
不仅如此,齐市今年还进一步深入推进创业带就业工程,发放小额贷款2亿元,让更多的人实现了自己创业的梦想,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兄弟姐妹实现了共同就业、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2008年,我们的幸福之事还有哪些?全面完成了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24.77亿元的解欠任务,实现了应补尽补;拨付5936万元,解决了中省市直企业企办学校近万名职工接收问题;规范和调整了市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提高了环卫工人工资……
据统计,2008年,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757元,增长了12.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6亿元,增长22.4%。翻开有记账习惯的王女士的账本,持家有道的她说,2008年她家比往年多出了1万元左右的旅游支出和几千元的手机和电脑更新费用,而日常生活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眼下她正和爱人计划着买一辆经济适用型车。王女士现在的幸福感很强。相信不仅是王女士,生活在鹤城的百姓都能感受到,2008年,是幸福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