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胡世英:绥化从农业“起跳” 求发展谋跨越
2009-01-13 18:50:25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人大代表、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

  东北网1月13日讯(记者 高长利 ) 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素称“北国大粮仓”的绥化市再传丰收喜讯:今年粮食同比增产30亿斤,总产跃上了200亿斤新台阶!同时,历时7年,使700多个超千万元农区工业化项目扎根绥化,黑龙江最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在这片“寒地黑土”上生根开花。

  “我们要从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集约化等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走内涵挖潜的路子。”省人大代表、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说,到2015年,绥化的粮食产能计划要达到230亿斤。 “寒地黑土”孕育绿色奇迹

  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绥化成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

  近年来,绥化市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监督考核,每年评先奖优,制度导向使各级主要领导能放眼长远抓农业基础建设。

  绥化有四个省级“十弱”县,各县市区近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勒紧腰带抓农业基建,仅今年就投入4亿多元。5年来,全市共投资2.79亿元,新打抗旱水源井7999眼,使全市旱田区坐(滤)水种能力达到1000万亩。

  据介绍,该市农机合作社目前已达203个,80马力以上拖拉机已达2600多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7%。


 

  如今,绥化人更加珍视黑土地资源,通过“沃土工程”等培肥地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农防林网建设庇护农田17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97万亩……

  “我们平均2.3万亩地摊一个‘土专家’,在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现身说法,可帮了大忙呢!”绥化市副市长李宝山介绍,近年来全市每年都有百万人次农民接受农技培训,1.6万农民成长为“土专家”。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绥化近年积极引导种养大户、科技大户、销售大户组建各类研究会,他们成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力军。在越来越多“土专家”的参与下,绥化市三大作物优质播种面积达18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8%。

  民间农技协的发展壮大,是绥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李宝山说,到2007年底,全市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200多个,农民经纪人2.3万人,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24万户,带动农民增收4亿多元。 “农区工业化战略”富民强市

  长期以来,绥化的农产品出售原字号产品多,产业链短。如何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呢?

  2002年,新一任市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资源式起步、链条式延伸、配套式发展”的“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打造新型工业经济集群,走出了一条符合农区实际的发展道路,“粮山”变成了“钱袋子”。

  “农区工业化”使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企业和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粮食和畜禽产品,提高了该市的农业经济运行质量。

  目前,绥化市已经形成玉米、水稻、大豆等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带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模基地。全市农作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15万亩,无公害面积实现了全覆盖。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订单面积达到901万亩,带动66万户基地农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企业也成为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传送带”。2008年,绥化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5倍和5.5倍。农民离土不离乡致富转型正在变为现实。

  据统计,7年间先后有700多个超千万元农区工业化项目扎根绥化,黑龙江最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在这片“寒地黑土”上生根开花。目前,该市入区项目275个,园区内资产总量达104亿元,实现利税10.5亿元。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扩大基地规模,科学调整农产品结构布局,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省人大代表、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说,农区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将推动绥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